“向'新'而行 五區共興—人民網全媒體四川10城行”系列報道
牽住城鄉建設現代化的“牛鼻子” 四川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質”“量”齊升
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要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統攬全省現代化建設全局。三者緊密關聯、互為支撐,為推進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等問題,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籌部署,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建設,以實際行動服務“省之大計”。如今,城市居住功能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城鄉融合取得良好進展,一批生態、宜居、充滿活力的區域中心城市正加速涌現。
“城中村”煥新 新業態激活區域發展一池春水
夜幕降臨,位于綿陽園藝山的上馬故事商業街步入喧囂,街頭人流如織,商鋪云集,燈彩絢麗。
在綿陽科技城新區居民眼中,“上馬商圈”是繁華與活力的代表。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個火熱的商業地標項目,竟然能夠在這樣一個“城中村”里發展壯大。
“最初,這里聚集多所高校,依托這一優勢,附近居民搞起了餐飲業,打造了‘小龍蝦一條街’。之后,政府又引入商業業態,對原來的底商升級,打造了區域餐飲消費聚集區——上馬·望蜀苑。”綿陽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上馬商圈幾經變革,商業業態持續升級,“2021年3月,綿陽科技城新區掛牌成立,為了服務新區居住人群,上馬商圈再次進行升級打造。”
如今,上馬商圈涵蓋商品房小區、鄰里中心、商業綜合體等項目于一體,實現“吃、住、游、購、娛”完美融合。“新區常住人口已達到18萬人,隨著涌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上馬商圈也越來越熱鬧,順勢帶動附近居就業創業。”該負責人說。
如今,上馬商圈已成為科技城新區的熱門打卡地。綿陽市住建委供圖
李占文是上馬故事商業街街口一家火鍋店的店主,他也是最早入駐商業街的商家之一。“上馬商圈人氣旺,生意也好。政府服務貼心到位,從門面選址到辦證裝修,我們享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務,整個過程通暢無阻。”李占文說,因為商圈業態規劃合理,他們不懼同質競爭,“商家之間能夠互相引流,形成健康的生態圈。”
上馬商圈的大熱,只是綿陽城市提升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近年來,綿陽大力推進城市更新,以“城中村”改造為例,當地10個城中村改造征收拆遷項目順利啟動,共簽訂征收補償協議2543戶,開工建設安置住房3364套。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市民居住環境更趨便利。
老城區轉身 城市蝶變舊貌換新顏
“家門口起了大變化,沒事我就要出去溜一溜。”說這話的,是家住南充市順慶區三公街68號院的李大爺。
草木掩映成趣,道路整齊劃一,街區簡約大氣,如今的三公街,已經完成風貌整體提升,既保留過往回憶,又兼具地方特色。
改造后的三公街片區,舊貌新顏。南充市住建局供圖
作為南充市“老城區”代表,三公街距今有近三百年歷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曾經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此后,隨著時代變遷、時間推移,城市拓展,逐步走向沒落。
“三公街聚集了大量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單位房和宿舍院,因為年久失修,管理混亂,這些單位房、宿舍院逐漸變為‘三無小區’。屋頂漏水、污水橫流、圍墻裂紋等問題層出不窮。以往熱鬧的商業街也因硬件設施老化,業態落后日益衰敗。”
一場風貌整治的“手術”迫在眉睫。“要實施更新改造,從哪里改起?錢從哪兒來?我們選擇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迫切的問題改起。”順慶區體育場社區書記陽寧勝說。
針對三線城市老城區存量老舊小區改造樓棟規模小、資金缺口大的通病,當地打破單項資金有限難于實現改造成效的困局,政府部門通過開辟“向上爭引、本級補貼、群眾自籌、發動企業”4大路徑,集中小錢辦大事,確保改一片成一片。在此基礎上,將三公街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時,鼓勵群眾連片申請,引導居民自籌出資,科學改造。對爭取到位的各類資金,由區級行業主管部門整體統籌和謀劃,確保有限的資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改造后的43號附8號院,保留建筑原貌,保留紅磚,修舊如舊,留住歷史文化。南充市住建局供圖
改造過程中,住建部門牽頭,所屬社區積極推行群眾“點菜”公眾參與的模式,邀請建筑師、城市規劃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制定一份《老舊小區分類改造指導清單》,按照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基礎、提升、完善3個類別對改造內容進行梳理,并以院落會、調查問卷和網絡問卷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收集意見,實現了“我的家園我做主”;在監督管理方面,社區選取居民代表、商戶代表參與工程監督管理,實現對工程進度、質量的有序把控,組織專人處理改造中的矛盾爭端,讓群眾改得舒心、改得放心。
經過改造,三公街下屬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煥然一新,城市建設治理“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居民幸福感“就地升級”。
“2023年,我市累計爭取城鎮老舊小區各類專項資金26.25億元。當年,全市超過624個老舊小區全面開工。”南充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深入推進改造提升工程,當地的城市品位、城市形象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打造“零碳村莊” 農村開啟綠色發展篇章
攀枝花,四季陽光明媚,被譽為四川的“太陽城”,當地年平均日照時間達2700小時左右。2022年,當地在全省率先啟動3個“零碳村莊”試點項目建設,有效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讓當地農民吃上“陽光飯”。
走進四川“芒果第一村”攀枝花市仁和區混撒拉村,零碳餐吧、低碳民宿、光伏活力廣場令人目不暇接。借用對農房多維度綠色新建和改造,當地積極實施4大板塊13個“零碳村莊”建設項目,構建起“零碳村莊”示范體系。
混撒拉村正在勾勒一幅綠色低碳的美麗畫卷。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這是全省第一次以村莊整體作為對象,實現了從‘零碳農房’到‘零碳村莊’的升級。”攀枝花市仁和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混撒拉村將分布式光伏和農房風貌提升結合,借用本地鄉土材料打造宜居型新農房,實現了“功能現代、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這一目的。另外,除了農房“零碳”改造,該村還建設了3個光伏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這套系統既可以處理村民的生活污水,又能有效利用綠化景觀用水,還能借助光伏發電,將河道用水從下游抽到上游,實現自然徑流,年處理用水達6萬噸。
“依托豐富的光照資源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我們在多地開展試點探索。”該負責人表示,除混撒拉村外,該市在米易縣龍華村、鹽邊縣昔格達村也先行試點建設“零碳村莊”,并將“零碳村莊”的建設與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產業發展、村莊風貌整治美化和農民增收相結合,推動鄉村地區綠色發展。
“經初步測算,3個試點村每年光伏發電848萬度,折合成2780噸標準煤,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8450噸,光伏設施收益約340萬元/年,基本實現公共用能的綠色電力全替代。”該負責人表示,在夯實農村發展綠色基底同時,當地還實現了資源整合,提振產業功能布局,增添鄉村旅游產業開發價值和亮點,產業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