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吉——
匠心磨礪 雕琢生花(工匠絕活)
金吉正在粘接貝雕部件。 |
【絕活看點】
圖稿設計、選料、切割雕磨……金吉從事貝雕工藝30多年,創作出多件優秀貝雕作品。2023年,他傾注10年心力創作的作品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船身托起5層微縮的中國古代建筑,通體散發出琉璃般的藍綠色光彩……步入位于遼寧大連的金阿山藝術館,大型貝雕作品《龍鳳呈祥舟》引人駐足。近距離細看,舟上的亭臺樓閣惟妙惟肖。
這件貝雕作品長2.1米、寬0.4米、高1.4米,以木胎為里,雙色鮑魚貝為主要材料,還鑲嵌了各類寶石。作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大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金吉。“作品從2012年開始籌備制作底胎,整個創作時間跨度達10年。”金吉說。2023年,作品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一件貝雕作品要經過圖稿設計、選料、切割雕磨、粘接、裝配、打磨、拋光、裝裱等多個步驟。”金吉說,父親金阿山深耕貝雕領域,自己從小就在幫忙描圖、粘接的過程中,對貝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選料,要依形依色;磨礪,要返璞歸真;雕琢,要栩栩如生。”這是金吉從父輩身上學到的道理。
藍綠色的澳洲鮑制成建筑的琉璃瓦,乳白色的大連鮑制成建筑的墻體和欄桿,亮白色的珍珠貝制成垂掛的燈球……金吉說:“圖稿確定后,要選擇大小、顏色、厚度合適的貝殼,讓貝雕作品呈現出天然的光彩。”
走進展廳后側的工作室,上千件五顏六色的貝殼按顏色和形狀分類存放。臺燈下,砂輪機高速旋轉,金吉拿起一個紅口螺。先用砂輪切削取出螺芯,將螺殼一分為三,然后通過打磨把外表皮的褐色去除,再磨薄。整套動作一氣呵成,紅口螺在金吉手中變成了一片片鮮艷的花瓣。短短5分鐘,背后卻是金吉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匠心磨礪。
“一個紅口螺平均可以做3片花瓣,螺芯還能做成更小的花瓣或者花蕊。”金吉說,在貝雕人的眼中,貝殼的每一部分都可能成為作品中的點睛之筆,“比如珍珠貝黑白褐相間的雜色外皮,通常要被磨掉,但因其獨特的色彩和材質,卻是模擬松樹樹干的最佳選材。”
從事貝雕工藝30多年,金吉不斷探索貝雕藝術的新表達。金吉說,大連貝雕已從最初的平面貝雕畫,逐漸發展出浮雕、立體貝雕等作品形式。
立體貝雕因四面見工,制作尤其困難,其中貝殼軟化成型技術的創新最為關鍵。這種新工藝利用高溫等物理方式對堅硬的貝殼進行軟化處理,可以避免傳統化學軟化方法產生的有毒物質,保留貝殼本身的色澤和質地。“加熱多久,溫度多高,何時定型,何時粘接,對于創作者來說,這些都在毫厘之間。”金吉說。
在《龍鳳呈祥舟》創作過程中,金吉需要在成型的底胎上,按順序粘上貝殼貼片,形成鮮明的層次。“整件作品重達120余斤,用了上萬枚貝殼,每個部件都有各自的安裝順序,每片貝殼的打磨都有各自的弧度。”金吉說,“屋脊、欄桿等細節處,還需要用貝殼包裹牙簽、鐵絲等,有的部件小到手指都捏不住,必須靜下心來慢慢做。”
近年來,金吉嘗試將寶石和貝殼結合,使作品更加繽紛多彩。“創新的是作品,不變的是匠心。”金吉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4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