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如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記者采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史浩飛:
牢牢掌握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其中,必須堅持把科技的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要主動謀劃、主動對接、主動支撐國家重大科技需求,努力從國家急迫需求和戰略需求出發凝練科學技術問題,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對科學原理的探索中,解決國家戰略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為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思路。
要轉變思維方式,開創發展新局。要勇于引領、敢于創新,特別要深耕基礎研究,筑牢原創之基,敢于挑戰學術前沿,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發揚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此外,還要將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與產業鏈結合起來,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推動我國產業升級、提高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劉新吾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群剛: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可從多方面入手,積極推進相關改革舉措。
推進重點領域科技改革。要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扎實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積極開展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著力建設科技創新開放環境,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要結合地方優勢構建特色實驗室體系和產業創新平臺。服務保障好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做好全國重點實驗室服務指導和績效評估,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以實驗室體系化支撐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聚焦優勢產業重點領域,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進一步縮短先進技術產業化、生產制造規模化時間周期。
要優化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完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構建符合不同類型科技創新規律的項目管理和經費配置機制,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升科技創新投入效能。
(本報記者 宋豪新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遠大:
以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
要高位謀劃、統籌推進應用型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引導研究型高校合理設置研究方向。從市場需求出發,以一線企業產業重大項目為牽引,聚焦突破關鍵技術,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強化校企院所合作機制,不斷增強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對接能力,全面解決高校、企業人才對接問題。高新技術企業要積極參與組建培育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臺,通過人才帶動、產學研結合,力爭突破關鍵技術,同時也助力自身成長。
要通過政策支持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和時間精力成本。可在財政、稅收優惠、資金風投、職稱評定等領域出臺相應政策,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使其潛心投入到創業創新成果轉化工作中去。同時,在科技成果權屬、轉化收益分配等領域配套保障性政策,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全面加快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本報記者 金 歆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
加快鍛造創新型人才隊伍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因此,我們必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創新型人才隊伍培養。
高等教育要堅持把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優化學科結構和提升學科水平,讓學生能夠更早地接觸到前沿科技知識,激發創新思維,同時增加更多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創新中成長。
要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打破傳統教育與科技之間的壁壘,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科研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強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好科教融合與產教協同。在加快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隊伍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才隊伍的規模、結構和素質。此外,還要為創新型人才隊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科研平臺,鼓勵青年科研工作者開展自由探索和創新性研究;優化科研管理制度,減少科研人員的非科研負擔。
(本報記者 武少民 靳 博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4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