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以“四個聚焦”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西南財經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評價改革牽引深化綜合改革,努力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增添動力和活力。
聚焦形式優化,注重總體評價。一是深化學科評價改革。不斷完善學科專業戰略布局,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領航、經管引領、理工攀登、法文繁榮、新興交叉“五大學科建設計劃”,引導各學科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發展。以價值、能力和貢獻為導向,制定《“雙一流”建設績效評價及獎勵辦法》及配套管理制度,支持不同學科特色發展。二是深化學院評價改革。突出發展性評價,推進學院目標績效評價改革,強化領導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構建從自身增值度、同類可比進步度、學生和社會滿意度、服務經濟社會貢獻度“四維評價”的機制。突出差異評價,發揮績效考核評價激勵約束作用,明確不同的建設任務、考核要求、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方式,在發展規劃、學科評審、經費投入、招生計劃、人事編制、項目安排、教學與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三是深化團隊評價改革。圍繞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建立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數字經濟與交叉科學創新研究院兩大集成創新平臺,加強有組織科研。實行團隊負責人制和揭榜掛帥制,按周期對團隊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勝劣汰”。編制重大選題指南,采取定向委托、申報評審或揭榜掛帥等形式,實行至少三年的長周期管理、動態監測,為科研團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聚焦全面發展,完善學生評價。一是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優化《本科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試行)》《學生表彰獎勵辦法》等10余項制度,設立學業獎學金、道德風尚獎學金、科研創新獎學金、文體活動獎學金、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獎學金、社會實踐獎學金等,鼓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二是完善“五育并舉”評價模式。挖掘紅色文化長廊、校史館、貨幣博物館中的教學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建設,打造“紅色長征在四川”虛擬仿真項目。探索“一生一方案”和“本碩銜接”貫通培養改革,設立跨學科科研訓練項目和產教融合育人示范項目,聯動“科研-教學-學習”專業課堂和“知行天下 讀懂中國”實踐課堂,建立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機制。打造體育與健康線上線下的課程群,修訂運動與健康考核辦法。出臺學校全面推進美育浸潤行動實施方案,明確6個方面14項具體舉措,實現美育課程全學段覆蓋。不斷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構建西財‘5+4+4’勞動教育體系 培養卓越財經領域的時代新人”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創建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7個。三是數字賦能提升評價效能。依托學校數據治理與學生“第二課堂”過程管理,推進學生綜合素質在線評價數據可視化,生成個體發展“畫像”。打通教務、學工、科研等人才培養環節中的“信息孤島”,將學生評價有機嵌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可量化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優化“一張成績單”等總結性評價方式,進一步提高評價科學性和精準度。
聚焦成果質量,細化科研評價。一是明確成果評價導向。修訂《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成果認定標準與獎勵辦法》,將思想理論、政策應用、科技創新、實踐案例等成果納入考核評價內容。考慮成果的創新性、貢獻度、影響力,重點評價在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等方面的貢獻。將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等作為重要指標,引導團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強調論文的創新水平、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二是細化成果評價標準。制訂《科研與社會服務榮譽評選表彰辦法(試行)》,設立評選成果、教師、團隊的科研榮譽,充分發揮榮譽獎項精神引領、典型示范和價值導向的作用。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學藝術、競技競賽類成果納入認定范圍,對課程、教材、著作、論文、課題、獎項、決策咨詢報告、科普讀物、文學藝術作品、競技競賽等成果進行等效評價。三是優化成果評價方式。設立由校內外專家組成的科技成果評價委員會,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評價數據獲取、分析、智能決策等方面的應用,提高成果評價的智能化、透明化、便捷化水平。
聚焦分類激勵,創新人才評價。一是實施分崗位、分學科、分層次評價。建設以教學科研型崗位為主體,科研型、教學型、專職講師型、實踐型、智庫型等崗位為輔的教師崗位體系。制定差異化人才評價標準,建設由后備人才、骨干人才和領軍人才組成的人才梯隊,按職業發展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二是建構多主體、多維度、多視角評價。形成由校院領導抽樣評價、督導組重點評價、同行專家評價、上課學生評價、高年級學生代表評價、授課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六位一體”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自評與他評、評教與評學有機結合,在職稱評審、人才工程評審和代表性成果評價中全面開展校外同行專家雙向匿名評審,不斷提升人才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三是形成強貢獻、強底線、強原則評價。實施《科研與社會服務超額及高質量成果績效獎勵實施細則》,依托“光華英才工程”統籌推進管理與考核機制建設,重點評價創新能力、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落實《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對學術不端行為和師德師風問題“一票否決”,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