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們走進雙流“尋瞿上文脈 探鄉村振興”
漆黑的崖洞里,幾束光照向濕潤的石頭,看得出那是人工雕琢的痕跡。這里,是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白塔社區的崖墓群。那幾束亮光,來自一群作家。雙流深厚的文脈吸引他們鉆進崖洞探秘。7月5日,四川省直(紅星)作家協會與成都市雙流區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尋瞿上文脈 探鄉村振興”采風調研活動在雙流舉行。此次活動內容豐富,不僅有采風調研,還有文學專題培訓,匯聚了來自省直(紅星)作協與區作協的30余位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參加,其中不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冰心散文獎得主以及四川“五個一工程特別獎”得主。
采風作家“鉆洞”又探館收獲豐
上午10點,采風調研團一行從黃水鎮白塔社區的法治廣場開啟了一天的行程。聽說這里有崖墓,好多作家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愿意去探秘。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蒲光樹坦言,“我今天就是沖著這個來的。”他自告奮勇,打開手機光源,率先鉆進洞穴。見狀,一些作家不顧身著長裙,也紛紛進洞探秘。
午后,作家們踏入了雙流廣都博物館,品味古蜀廣都的輝煌歷史。有人指著笑著的陶俑說,我從此找到了快樂的源泉;有人看到地聽俑后感嘆古人能趴在地面聽天地動靜的智慧;有人說他見到了最精美的漢磚。一路行,一路品,有作家表示以前到雙流,都只是吃吃喝喝玩玩,沒想到這里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底蘊,算是擴大了視野,為以后創作找到了靈感。
雙流區作協主席任飛揚表示,雙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歡迎作家們經常來采風,講好中國故事。
培訓是經驗分享也是腦力風暴
下午3點,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研討會開始了。
會議由省直(紅星)作協副主席羅薇主持,雙流區作協副主席曹月柳致辭。來自省直作協的楊明強、劉馨憶、郭光泉、吳春華、廖伯遜等作家先后分享了他們的文學創作經驗和心得。
省直(紅星)作協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盛紅動情地說,今年3月,她還寫了一篇小文章《三月的村莊》。她對雙流知名人士如數家珍,“在文學藝術界的雙流歷史名人多如繁星。”
盛紅說,省直作協登記在冊不完全統計有1200多名會員,希望未來雙方開展更多的互動交流與合作,為雙流為成都也為四川的經濟發展貢獻文學力量。
省直(紅星)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楊明強為大家講解了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技巧,以及手機拍攝技巧。他強調,在拍攝人物會場時,鏡頭要有大場景,中場景,以及人物特寫。
省直作協副秘書長、作家吳春華很崇尚蘇東坡的樂觀主義精神,她認為那是看破現實直面現實的勇者精神,是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財富。在廣都博物館的陶俑身上,她再次看見了四川人樂觀豁達的精神基因。
活動尾聲,中國作協及中國詩學會員、省直作協副秘書長李明利還為雙流作協贈送了自己創作的書法作品——《滾滾長江東逝水》。
牽手背后作家下基層講述中國故事
四川省直(紅星)作家協會重點服務對象是四川省直機關、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在川大型國有企業、新經濟團體等單位的會員作家和文學工作者。
雙流區作協作為文學基層組織,雙方為何能牽上手?是什么力量吸引省直(紅星)作協的作家來到雙流?
省直作協的作家們對雙流悠久的歷史、鄉村振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浪潮中的故事充滿了興趣。
為加強作家群體間的交流互動,同時也得益于雙流文聯的支持,搭建了這一平臺,共同助推四川文學事業發展繁榮。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擁有萬人的黃水鎮白塔社區,坐擁網紅打卡地廣都博物館、瞿上田園、空港花田,是蠶叢開國建都、諸葛牧馬故地,境內還有白塔寺、蠶叢祠、八角井、九倒拐崖墓群等遺跡遺址,清朝唯一一位武狀元彭陽春出生并安葬于此,擁有豐富文旅資源的白塔社區,農商文旅融合工作成效顯著,2023年社區集體經濟收益達20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萬元。
雙方迅速達成共識,牽手成功后,作家們表示,愿意走進鄉村,用生動的文學作品謳歌文化傳承、鄉村振興時代精神,推動雙流區歷史、人文與鄉村文旅農融合發展宣傳,講好中國式現代化四川雙流故事。
記者獲悉,當天主辦方宣布將面向與會作家開展“尋瞿上文脈 探鄉村振興”主題采訪調研征文活動,鼓勵作家們以筆為媒,講述雙流故事,傳播雙流好聲音。(金融投資網李小嵐 記者 彭江)
來源:金融投資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