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絲綢之路周”成功舉辦
文韻傳千載 絲路續芳華(共建文明百花園·中法建交60周年)
18世紀花卉刺繡男士背心,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
“九天閶闔:絲綢之路上的長安”展覽現場。 |
唐代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
唐代獸角三彩孔雀杯,浙江省云和縣文物保護中心藏。 |
唐三彩釉陶胡人牽夫俑,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
古代長安城有多么“國際化”?大運河與絲綢之路如何連接?18世紀法國流行的絲綢服飾長啥樣?跨越千百年,一件件文物訴說著動人的歷史故事,絲路文明之花再次在“絲綢之府”綻放。
今年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成功10周年。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絲綢之路周”活動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本屆“絲綢之路周”主題為“絲路連天下 文明耀古今”,特邀法國為主賓國,陜西省為主賓省,通過一系列精彩展覽、特色活動,展現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重現長安繁華盛景
長安是陜西西安的古稱。漢唐時期的都城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以及海納百川的胸襟,成為世界性大都市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2024“絲綢之路周”主題大展“九天閶闔:絲綢之路上的長安”,分為“世界之都”“商貿之都”“時尚之都”“文化之都”“長安與浙江”5個單元,呈現唐代長安的繁榮輝煌和絲綢之路的宏闊歷史,以及浙江與絲綢之路的關聯。展覽匯聚絲綢之路沿線11家文博機構的210件(套)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達50余件(套)。
步入展廳前,先要穿過一道朱紅色的“城門”。“在唐代,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節們就是從長安的含光門進入皇城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季曉芬介紹,這道“城門”象征著被譽為“絲路外交起點”的含光門。
走進“城門”,左右兩側各有一幅圖,來自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右側的客使圖描繪了來自不同國家、裝扮各異的使節們在官員引導下會見太子,左側的闕樓儀仗圖展示了迎接使臣的儀仗隊。
唐長安城是中國歷代面積最大的都城,人口最多時超過100萬,居同時期世界之最。外國使者、商人、留學生、僧人循著絲綢之路,不遠萬里來到長安,不少人甚至在此世代定居。
展柜里的唐三彩胡人牽夫俑、騎馬俑,生動再現了從西域來長安的胡人形象。東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和唐王朝的各種貨幣,印證了絲綢之路商貿的繁榮。在這些貨幣中,還有唐代“限量版紀念幣”——玳瑁開元通寶。它們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玳瑁幣,被唐代皇室用作供奉,不在市面上流通。
展廳中央,一件金燦燦的鴛鴦蓮瓣紋金碗吸引了許多觀眾拍照。它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是國家一級文物。碗壁捶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瓣紋,每層10片,上下輪廓相合。每片蓮瓣中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為鴛鴦、野鴨、鸚鵡、狐貍等動物紋,下層是忍冬紋。蓮瓣上方裝飾飛禽和云紋,以魚子紋為地。
“唐代絲綢之路經貿、文化交往密切,大量工藝精良的西方金銀器傳入中國,還有許多粟特金銀工匠進入內地,深刻影響了中國金銀加工工藝的發展。這種凹凸多瓣的造型在唐代金銀器中較為常見,體現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季曉芬說,中國本土金銀器制作在吸收借鑒西方工藝的同時也加入中國傳統美學元素,這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就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仔細看會發現,碗內壁有墨書“九兩半”,應是碗的重量。在唐代,金碗被用作酒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李白喝酒的碗正是以這件文物為原型。
在鴛鴦蓮瓣紋金碗旁邊的展柜中,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訴說著唐代中國與西亞地區的交往。琉璃又稱玻璃,在古代曾被視為比金銀器更珍貴的器物。這件琉璃盤是法門寺地宮中的皇家供品,通身晶瑩剔透,紋飾繁復精美,盤底有吹塑的鐵棒痕跡。這種吹塑玻璃工藝在當時的西亞地區非常流行。
凸顯文化交融之美
絲綢之路上流通的不只是各地的珍貴物產,還有繽紛多彩的文化。唐代長安城是多元文化匯聚地,是享譽世界的“時尚之都”。
在“時尚之都”單元,有一處根據《唐人宮樂圖》打造的宮宴場景。“通過這幅圖可以看到唐代宮廷女子的著裝打扮,還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飲茶方式。”季曉芬說,這一單元展出了一件與茶有關的珍貴文物——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這是唐代用來貯放茶餅的器具,通體鏤空,紋飾鎏金,籠體飾有鴻雁39只。
隨著絲路貿易的興盛,來自西域的香料不斷輸入中國,用香成為長安的生活風尚。“唐代人所用香具主要有香爐和香囊(香毬),展廳里都有展出。”季曉芬介紹了一件鏤空纏枝紋銀香囊,“與大家所熟悉的絲綢香囊不同,唐代香囊是球形香爐,由掛鉤、掛鏈、毬蓋、毬身等部分組成,可隨身佩戴。”
既要隨身佩戴,如何防止香灰溢出?原來,香囊的內部為持平裝置,原理與渾天儀和陀螺儀相同,不論香囊如何轉動,都能保持水平,令內置的香料與香灰、香火不外漏,從而滿足唐代人處處熏香的需求。
除了品茶、點香,唐代的“時尚達人”如何穿搭?彩繪女俑、三彩騎馬伎樂俑、風帽俑、三彩帷帽立俑等展現了唐人的裝束及審美。
“這些女俑有的身著女裝,有的身著胡服或男裝,英姿颯爽。”季曉芬說,女著男裝是唐代社會的時尚,一些貴族女性常以男裝形象出現在公眾場合。這種風尚與唐代寬容開放的氛圍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有很大關系。
盛唐的長安有位著名的絲綢紋樣設計師——“陵陽公”竇師綸。他吸收借鑒自西域傳入的聯珠團窠紋樣,將花環團窠和動物紋樣結合,設計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團窠紋樣,被稱為“陵陽公樣”。展廳內,觀眾可通過展出的寶花紋錦袍一睹長安城的“時尚爆款”。
來到展覽最后一單元“長安與浙江”,秀雅的青綠色系讓人感受到詩畫江南的魅力。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我們引入隋唐大運河為兩地交流的背景,以專題模式呈現長安與浙江的緊密聯系,印證浙江作為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地位。”季曉芬說。
在這一單元,展廳“C位”是鎏金雙鴛團花紋大銀盆。該文物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為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盆底飾有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
“雙面繡是刺繡技藝的典型代表,這件文物的藝術手法與雙面繡相似,盆壁內外的裝飾花紋完全相同。”季曉芬說。通過下方的鏡子,可見盆底外壁鏨刻的“浙西”二字。“浙西”指唐代的浙西道,包括今江蘇、浙江等地區,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銀器制作中心。這件銀盆產自江浙地區,此次展覽是它時隔千年后首次回到故鄉。
此單元還展出了浙江省云和縣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獸角三彩孔雀杯。這種器型由西方的來通杯轉化而來,被中國匠人仿制成瓷器。杯口為橢圓形,杯身向上彎曲成弧形,看上去好似一只飄逸靈動的孔雀,尾部刻工精細,翎羽盡顯。
“這只角杯以黃、綠、褐3種釉色覆以全身,斑斕艷麗,具有濃郁的異域文化風格。”季曉芬介紹,如此器型完整的陶瓷角杯在浙江地區考古出土文物中非常少見。
展示東西文明對話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本屆“絲綢之路周”的另一項主題展覽,是由中國絲綢博物館與法國加達涅博物館(里昂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18世紀的里昂:啟蒙時代絲綢之都的繁榮”展覽。
展覽為何聚焦里昂?中國絲綢博物館國際交流部館員陸芳芳說,法國里昂是古代絲綢之路西方的重要節點,是中國絲綢產品在歐洲的集散中心,被稱為法國的“絲綢之都”。“杭州是中國的‘絲綢之府’,我們想通過這個展覽來表現絲綢之路東西兩端的文明對話。”
展覽中,18世紀法國城市建筑模型、絲綢面料、服裝、肖像畫、陶瓷等,呈現了法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時尚變遷歷史,反映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中國風”是指具有東方情調的歐洲設計。17、18世紀,法國社會掀起“中國熱”,從王公貴族到市民百姓,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絲綢設計師們借鑒和吸收大量東方藝術元素,融合西方傳統構圖形式,創造出大量帶有中國風圖案的織物、服飾,逐漸風靡全歐洲。
展廳中有一幅紅地中國風織錦,圖案為持傘的男子坐在樹上,其穿著有明顯的中國特征。織錦以紅、白兩色為主色調,紗線粗細不一,表現出隱約的肌理與色彩變化。另一件中國風建筑紋提花織物上有植物、亭臺樓閣等圖案,體現了歐洲人想象中奢華瑰麗的東方風景。
在“18世紀的服裝時尚”單元,一件華麗的深藍色絲綢男士背心引人注目。其款式特征為收腰,后背破縫,衣身與外衣基本等長,前門襟與外衣門襟基本一樣,飾有多顆扣子,通身繡滿精美的花卉紋樣。
“18世紀歐洲的服裝時尚以裝飾繁縟而聞名,在女性的裝扮中,總能見到精致的假發、奢華的刺繡和蓬松的裙擺,男性服裝也頗有講究。”陸芳芳說,18世紀歐洲男性一般穿著上衣、背心和馬褲,背心是最具裝飾性的部分,通常飾有大片刺繡或有圖案的織物。
展廳里還展示了兩塊清代絲綢——紅地花卉紋妝花緞和大紅纏枝蓮花紋織金錦。它們與法國有什么關系?
“這兩塊絲綢上有卷型花卉圖案,花葉造型寫實,且花色有明顯的過渡。這與18世紀從法國興起、流行于歐洲的洛可可風格非常相似。”陸芳芳介紹,從清代前期起,來自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絲綢產品進入中國。受外來藝術影響,中國的絲綢上出現洛可可風格的紋樣。
此外,中國絲綢博物館還推出“浪漫塞納:從杭州到巴黎”攝影展,5位中國攝影師用攝影佳作展示法國的文化遺存、風景民俗和時尚風潮,詮釋浪漫的法國風情。
拓寬絲路“朋友圈”
本屆“絲綢之路周”活動期間發布了《2023年度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該年報由9個國家的22位文化遺產領域專家共同整理編撰,推出2023年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陳列展覽、學術成果、文化事件的“十大”榜單。
浙江理工大學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舉辦“博物館促進設計高等教育中法雙邊學術會議”,旨在促進中法設計與文化領域交流。絲綢之路策展人研修班暨浙江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專委會年會分別在杭州和西安舉辦,邀請20余位中外策展人探討近年跨文化語境下的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和展覽現狀,分享策展經驗和研究新發現,為策展人開展絲綢之路主題展覽研究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
結合本屆“絲綢之路周”兩大主題展覽,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絲路講堂”系列學術講座。同時,邀請絲路沿線文博機構參與“遺產點亮絲路”直播接力、“百館百物”短視頻接力、絲路文物海報接力、2024絲路紋樣填彩、“童心話絲路”視頻征集和“我眼中的長安展”觀展曬帖等線上活動。絲路主題工坊、絲路文化進校園和“萬里同行”絲路研學等社教活動也陸續推出。
今年10月,“絲路綺粲:從杭州到巴黎”展覽將亮相法國,重點呈現中國絲綢技藝與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聚焦絲綢藝術當代發展和絲綢時尚,體現中法人文交流。此外,還將在法國舉辦“中法時尚之約:絲路遺產創新設計時裝發布會”和“陌桑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展演。
“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創新發展。”季曉芬表示,希望通過“絲綢之路周”活動,讓全世界人民看到更多的絲路瑰寶,弘揚絲路精神、傳播絲路文化。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拓寬絲路“朋友圈”,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