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區搭建高能級共享服務平臺 形成企業離不開的競爭力
改革背景
近年來,成都市新都區秉持產業公地理念,深化“鏈主+平臺”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區屬國企撬動作用,聯合航空工業成飛、中國航發渦輪院等鏈主企業打造高能級生產共享平臺、科創共享平臺、要素共享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生態型服務保障,既形成了企業離不開的競爭力,也構筑起航空產業建圈強鏈的獨占優勢。
航空發動機產業園。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管委會供圖
創新舉措
一、聚焦鏈主引領,搭建生產共享平臺。一是變企業自建為政府投建。發揮政府在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區政府與航空工業成飛簽訂“四中心”項目協議,采取“鏈主提需求、政府做規劃、國企硬投入”模式,投資20億元建設面積8萬平方米的航空核心技術工藝“四中心”(熱表處理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產品交付中心、智能物料中心),大幅降低了企業重資產設施設備建設和管理成本,讓企業聚力核心業務和配套能力提升。二是變分散供應為集中共享。針對鏈主企業提高外部配套率、縮短配套周期等核心需求,將過去天南海北分散供應的工藝工序集中到“四中心”共享供應,有效保障入園企業在園區內完成上下游工序協作,形成運營主體信息共享、生產計劃統一調度、配套協作便捷高效的供應鏈運營模式,構建起“1小時”全鏈條配套圈。三是變粗放運營為專業運營。區屬國企自持“四中心”資產,與航空工業成飛合作孵化專業運營公司,實施專業、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為入園企業提供零部件熱處理、表面處理和滲透、超聲、射線、磁粉等檢驗檢測以及原材料和零件倉儲、上下游物流等服務,推動入園企業從零部件工序加工向完整產品交付轉變,全面提升入園企業生產能級和參與外協配套的積極性。
四川成都航空產業園。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管委會供圖
二、聚焦技術攻堅,拓展科創共享平臺。一是構建開放合作生態。緊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型號研制,攜手中國航發渦輪院共建航空發動機科創中心,將部分急需攻關、可開放外協的技術難題對外“發題”,整合研究機構、高校、行業合作伙伴等外部多元創新資源,加快在核心技術攻關上率先突破并協同航空企業就地就近轉化。目前,航空發動機科創中心集聚包括3個院士團隊在內的高能級科研團隊59家、高層次人才100余人,帶動提升了新都航空企業自主研發的整體水平。二是推動“線下+云上”協同創新。堅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大范圍跨界協同”,依托航空發動機科創中心打造“渦創”云平臺,入駐團隊超130家,集聚專業人才293人,推動區內創新團隊和經營主體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開展科創資源鏈接。三是優化平臺供給方式。圍繞航空制造對高端精密數控機床、智能制造工藝、國產自主可控等方面需求,與成都市科技局、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楊軍三方發起設立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作為全省唯一試點成功登記設立為事業單位,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方面走在前列,有效破解創新平臺市場化程度不高、產學研黏性不強等問題,助力區內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方面精進突破。
四川成都航空產業園。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管委會供圖
三、聚焦產業生態,做優要素共享平臺。一是靶向牽引打造人才資源平臺。著力構建“高級技工培養—生產技能實訓—生產工藝研發”人才協同體系,加快建設萬人級航空產教園區,“訂單式”為園區企業培養輸送航空高技能人才;支持航空企業“帶指標、帶政策”引才,在全省全市率先實施“賦權積分+動態進階”人才評價改革,目前共認定指標到企人才6000余名,引育“大國工匠培育對象”1名、四川工匠8名、成都工匠195名。二是國企撬動打造投融資平臺。堅持創新創業創投聯動,探索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區屬國企聯合川發展、市產投等組建多支航空產業基金、撬動資本超200億元,累計投資優質項目50余個,牽引落地重大項目10個,幫助企業走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效率低”困局。三是量身定制打造載體平臺。著眼破解傳統工業用地供給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彈性調整困難等問題,由區屬國企統一建設超百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全部自持、集中供給,推動“供土地”向“供廠房”轉變,企業拎包入住、輕裝上陣,專注技術革新和市場開拓,投產周期壓縮至1年以內,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近5倍;用足用活新型產業用地政策,投資10億元建設全市首個M0高品質航空科創中心,全方位滿足企業生產、研發和辦公需求,形成產業立體多維發展新局面。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管委會供圖
改革成效
一是企業成長快。共享平臺降低了企業投入、提升了企業研發水平、暢通了供需對接,促進企業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取得更大發展,涵道科技等20余家航空企業突破固有供應鏈限制、實現參與大飛機生產任務。
二是技術突破快。通過共建高能級科創平臺,構建起軍民協同技術攻關體系,50項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被納入重點型號運用,14項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形成了軍工總體單位贏技術眾籌、參與企業和團隊贏應用場景、地方政府贏產業發展的生動格局。
三是產業發展快。航空“四中心”實現了核心技術工藝集約共享,大幅縮短了航空零部件交付周期,推動形成了原材料采購、部件制造、檢驗檢測、產品交付“一條龍”園區發展格局,有力保障了園區企業可持續發展和重點型號產能快速上量。目前,園區集聚優質配套企業80余家,企業生產效率較入園前提升50%以上;2023年園區年產飛機結構件、管路系統、飛機蒙皮等關鍵零部件超106萬件、產值超100億元,航空大部件產業集群上榜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