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果桑之鄉”鹽邊縣將廢桑枝轉化為栽培食用菌的菌包
廢桑枝長出“致富菇”
“原來當柴火燒的桑枝也能賣錢了。現在賣廢桑枝賺一筆,月底蠶寶寶吐絲結繭,賣蠶繭又能掙一筆。”8月5日,攀枝花市鹽邊縣惠民鎮和平村栽桑養蠶大戶謝仲林,一邊采摘桑葉喂食蠶寶寶,一邊打包廢桑枝準備出售。
在鹽邊,一項鄉村振興項目將廢桑枝成功轉化為栽培食用菌的菌包,有望每年為當地的桑農帶來上億元的收入。而“桑—菌—肥”資源循環利用模式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中國果桑之鄉”有煩惱
以前,廢桑枝要么曬干了當柴火燒,要么直接廢置在園里
鹽邊地處雅礱江流域,被譽為“中國果桑之鄉”,栽桑養蠶的歷史已有500多年。全縣15萬畝桑園是當地的驕傲——帶動超7萬人就業,創造了28億元的產值。
在鹽邊,人們都說桑樹全身是寶,桑葉可以用來養蠶,養蠶賣繭加工成絲綢;桑果可以賣鮮果和干果,后期加工做成桑葚汁、桑葚酒、桑葚膏;桑葚采摘體驗還能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但是,“中國果桑之鄉”也有煩惱。“桑園一年采摘桑葉6季,其間,必須進行至少2次剪枝,因為桑樹長高的過程會消耗營養,枝條太高不利于采摘。”謝仲林告訴記者,以前,廢桑枝要么曬干了當柴火燒,要么直接廢置在園里,“有時候前一年的桑枝還沒爛完,第二年又要剪枝了。如果桑樹害蟲的蟲卵在廢桑枝里越冬,來年還會加重桑樹病蟲害的發生。”
剪下來的桑枝到底該怎么辦?這些“累贅”有沒有利用價值?
變化出現在2023年。當地政府聯合中絲天成(攀枝花)絲綢有限公司開展廢桑枝利用研究,成立桑枝食用菌生產研發中心。中絲天成是一家從事蠶桑生產、鮮繭收購加工、繅絲生產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協會)+共育戶+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覆蓋全縣所有養蠶鄉鎮和村社的完整蠶桑產業服務體系。“在與農戶接觸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桑枝利用這個難題,多次派調研組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意欲消除當地的煩惱。”公司總經理鄒明國說。
廢桑枝現在成了寶
桑枝搖身一變,成為孕育“致富菇”的基料
調研組了解到,桑枝富含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物質,作為菌包的主要原料,其營養成分完全能滿足食用菌培育的營養要求。發展方向確定,調研組又結合鹽邊當地環境條件進行攻關試驗:首先將桑枝加工成木屑,然后按比例添加玉米芯、麩皮、豆粕等原料,再經過攪拌、發酵、消毒等工序,最后分裝加入菌絲制作成菌包。
就這樣,曾經廢棄的桑枝搖身一變,成為孕育“致富菇”最好的基料。“沒想到當柴火燒的桑枝會成為香餑餑。”鹽邊縣惠民鎮新林村村民李平霞跟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畝桑園大概種植桑樹500株,一年產生廢桑枝超3500斤,每斤收購價在0.25元左右,每年一畝地的廢桑枝可為桑農增收800多元。
“一畝地的廢桑枝我們能制作超2000個菌包,目前,已開發出榆黃蘑、秀珍菇、姬菇等幾個品種的菌包,并實現量產。”鄒明國一邊介紹,一邊帶領記者來到桑枝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廠房。室內溫度穩定在25攝氏度,一排排菌架上,擺滿一個個圓柱形菌包,一簇簇菌菇從菌包內“破土而出”。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采摘的菌菇放進筐里,碼放整齊后即送往預訂商戶處。
鄒明國介紹,廠房去年正式投產,目前已生產投放5.2萬個菌包,每個菌包可產1斤鮮菌,深受市場歡迎,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我們正逐年擴大產量,計劃到明年實現年投產菌包40萬個。除了銷售鮮菌外,還計劃把菌子烘干制作成菌湯包、調料包,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鄒明國說,待出完菇后,廢菌包還可以被加工成有機肥還于桑園,實現農業循環發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楠 攀枝花觀察 湛璐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