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滾滾引“稻客” 農機隆隆“豐”景好
8月20日,早飯過后,四川內江市宏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胡洪兵和往常一樣站在自己的烘干廠里,看著載滿稻谷的卡車一車連著一車駛進來,又喜又焦。
“從來沒有這么忙過,持續了半個多月了,每天要忙10多個小時,有點扛不住了!”胡洪兵手中的電話隔幾分鐘就響一次,只要有插座的地方,他就讓手機一直保持充電狀態。
秋日限定 田間地頭有“稻客”
伏天里,水稻熟。
連日來,內江市東興區石子鎮的村民們趁晴好天氣搶收水稻。當地農機部門及時指導農機手提高技能,減少收割環節損耗,確保水稻顆粒歸倉。
收下來的濕谷進入胡洪兵的烘干廠。廠里,機聲隆隆,大型烘干機已連續多天滿負荷運轉,日烘干量達到300多噸。
聯合收割機正在稻田里作業。東興融媒供圖
“今年收成好,每畝增收三四百斤水稻,前來烘干、收購、銷售的種糧大戶絡繹不絕,感覺從來沒有這樣忙過。”胡洪兵在烘干廠里與前來銷售稻谷的種糧大戶確定好重量和價格后,又向田間走去,查看“稻客”收割情況。
每年夏收,職業農機手們都會開著收割機,在祖國的大地上,從南到北跨區作業,人們把他們叫做“稻客”。
夏末秋初的內江,稻田被統一成黃綠相間,從空中俯瞰,阡陌縱橫,好像特大號的調色盤,吸引大量“稻客”從四面八方趕來。
走南闖北 讓水稻顆粒歸倉
稻田里,陳海軍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與石子鎮的村民相談甚歡。
他來自江蘇省連云港市,作為“稻客”,走南闖北,和幾位同鄉于7月底來到內江,約莫要在這里待一個月的時間。
過去的“稻客”,手提鐮刀、背著鋪蓋卷走鄉串村。現在的“稻客”,開著卡車、載著收割機征戰南北。
陳海軍駕駛著聯合收割機,在稻田里走著回形針圖案的環形路線,一圈圈把稻子攔腰斬斷,粉碎成渣的稻草在收割機尾部高高揚起又快速落下,最終回歸田地。
聯合收割是目前水稻機械化種植過程中主要推廣應用的技術,也就是利用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裝袋等工序。通過對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水稻收獲過程中的勞動強度,節約勞動力成本。
“這邊收割機比較少,我們就過來搶收,掙點錢,最起碼能讓水稻顆粒歸倉,不能浪費。”陳海軍說,每天早晨露水干了,他就開著聯合收割機進行機械化作業,直到太陽落山。平整的稻田一個小時能收割七八畝,遇到“爛”一點的稻田,一個小時也能收割三四畝,遠超人工收割。
追趕豐收 農機作業讓人“心中不慌”
石子鎮村民、“稻客”的忙碌,與當地的區位有很大關系。
石子鎮位于內江市東興區東北邊緣,與資陽市安岳縣元壩鎮、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毗鄰。近年來,石子鎮緊抓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機遇,與重慶榮昌區吳家鎮聯手打造“內榮農高區”蔬菜園區,著力創建川渝合作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客戶主要來自周邊約100公里的地方,大多是資陽安岳、內江隆昌以及重慶永川、大足、榮昌等地的種糧大戶,他們會把濕谷送到我這里烘干、銷售,同時也有來收購的。”胡洪兵說,雖然今年雨量偏多,給水稻的生長帶來了一定影響,產量卻有增無減。
機械化收割助力顆粒歸倉。東興融媒供圖
水稻是石子鎮的主要傳統農作物。近年來,石子鎮大力普及推廣科技化種植手段,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和效率,促進農民穩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產量起來了,田間地頭,來自天南海北的“稻客”也多了。
東興區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廣站站長賀建勇說,東興區機械化收稻工作進入高峰期,為減輕農戶的后顧之憂,全區投入了300余臺聯合收割機、40余臺(套)烘干設備進行農機作業,組織了120人接受業務、安全培訓。
“以前我們打谷子是人工打,費時又費力,一天也打不到好多。現在都是全程機械化了,一天要打幾十畝,省時又省力。”石子鎮七星村村民王云花臉上堆滿了笑容,“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據了解,今年,內江水稻種植面積達121.1萬畝,同比增長0.4%。目前,內江各地已陸續開鐮,機械化作業為水稻收割按下快進鍵,預計產量將達67.15萬噸,同比增長1.2%。(彭茜、羅尹、謝金成、實習生陳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