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入選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和桂林喀斯特,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日前發布的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涉及古生物學、地貌和地質活動過程等領域。
據悉,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經全球17個國際組織的700多名專家提名、全球地學領域頂級專家評選,并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終認定,來自53個國家的10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本次入選的3個地質遺產地,是我國地質遺跡的杰出代表,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其目前的保護狀況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作為地史時期成煤森林的特異埋藏記錄,也被稱作“植物龐貝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烏海“植物龐貝城”包括5項世界之最:最大面積的遠古森林實踐復原、最豐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標本收藏、最古老的蘇鐵植物、最豐富的瓢葉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體重建,“植物龐貝城”的發現和研究為古生物演化生命樹增添了大量的新物種。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四川盆地的自流井背斜的東北端,到目前為止,已經發掘出200多具恐龍和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斑@里有最為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以及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曾小蕓說,以該恐龍化石群為基礎建立的博物館是亞洲首個專題恐龍博物館。
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陳偉海介紹,桂林喀斯特是大陸型塔狀巖溶(峰林)的典型代表,是華南地區巖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現。它位于外源水盆地中,其地質背景塑造了獨特的巖溶發育,使其成為開展巖溶過程及其環境影響研究的代表區域。這里展現了峰林和峰叢巖溶形態的共存和相互作用,是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地質瑰寶。
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希望通過遴選遺產地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促進各國政府和公眾對地質遺產的認知、關注和愛護?!眹H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遺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說。(記者蘇雁 通訊員姬尊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