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水河畔“眾人拾柴”
航拍成都市錦江區援建的爐霍縣酪蛋白深加工園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攝
托底幫扶
路 標 名 片
爐霍: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甘孜州中北部,清澈的鮮水河穿境而過,國道317線從東南至西北貫通全境。它是甘孜州的北路重鎮,也是川藏北線進入西藏以及青海、甘肅的交通要沖。因特殊的地理條件,爐霍擁有夢幻般的美景和深邃的文化,被譽為“崩科之都”“唐卡之鄉”。
森林茂密,草地廣袤,旦都喀雪山婀娜多姿……沿國道317線自西北向東南穿越爐霍縣,所經之處,風景各異。奔騰的泥曲河和達曲河在爐霍相遇,交匯成鮮水河穿境而過,為這片沃土增加了江南般的詩意。
美麗的爐霍,是四川39個欠發達縣域之一。2023年9月,四川省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啟動,在過去幫扶機制的基礎上,多支力量在爐霍集結。8月20日,四川日報全媒體“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抵達爐霍。當地干部說,現在流行“city walk(城市漫步)”,在爐霍尋變化、看發展,推薦你們“country walk(鄉村漫步)”。在這次特別的采訪中,我們不斷地追問,爐霍如何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不掉隊、趕得上”?眾多幫扶力量,為爐霍帶來了什么?
產業幫扶是重點“眾人拾柴”燒旺當地的俄色產業
從爐霍縣城出發,熊貓大道與奔騰的鮮水河并行。
天光云影徘徊在蝦拉沱鎮上空,極目四望,天高地廣,令人心馳神往。這里是當地著名的“糧倉”,幾臺收割機在此一字排開、穿梭在熱固村的青稞田,青稞收割后的清香撲鼻而來。
劉海婷在一眾工人中不咋起眼,皮膚曬得黝黑,提到收成,眼睛笑得瞇成縫。“平均畝產500斤,今年保準掙錢啦!”
2021年,山東人劉海婷從青海來到爐霍種青稞,成立爐霍魯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連年增加:2022年2000畝,2023年8800畝,今年達到1.2萬畝,還連帶種了幾百畝油菜和飼草,被當地人稱為“青稞大王”。
魯川公司這一套不簡單:3500噸青稞秸稈粉碎后作為粗飼料,和飼草一并養活了800只羊、600頭牛;3000多噸牛羊糞便經高溫發酵,形成有機肥還田,偶爾還能對外出售。“預計種養循環年產值能達到2000萬元,利潤約500萬元。”
吸引劉海婷來爐霍“淘金”的,除了爐霍縣真金白銀的土地流轉激勵政策,還有托底性幫扶的力量。成都市錦江區用500萬元援建資金,幫企業建起了1500平方米、年處理能力4000噸的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車間,今年1月順利投產,為種養循環補齊了關鍵一環。四川省種子站、四川農業大學等也在不斷提供智力支持。就在記者采訪時,另一家幫扶國企四川聯通,正為基地安裝監控設備。
“眾人拾柴”的托舉,還燒旺了當地的俄色產業。“啥是俄色?”爐霍雪域俄色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雷敏指指眼前玻璃杯中的茶葉。“就是你們來的路上看到的樹。”俄色樹,雪域高原地區獨有的稀有樹種,它生長在青藏高原東緣鮮水河谷的懸崖和河岸邊,部分樹齡達到百年。
這也能做成茶?雷敏說,不僅是茶,他們8月中旬在杭州做直播,新產品俄色果肽賣了1.4萬盒。還有俄色雪菊茶飲、俄色果原漿果汁、俄色果酒、俄色果中藥飲片……“一株俄色,在我們這兒渾身是寶,去年公司產值達到20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3000萬元。”
從前,爐霍縣俄色茶現代林業產業園區只有二三十畝,僅3條俄色茶的生產線。對口支援爐霍的浙江省玉環市投入1450萬元,在園區建起了俄色葉中藥飲片GMP生產車間、實驗室及相關配套;成都市錦江區也為園區投入500多萬元。如今,園區從種植到生產再到展示,功能一應俱全;產品擴展到7個大類,涉及20多個系列。
擇優選擇、化零為整、充分整合、集中力量,是爐霍在實施托底性幫扶中的一大特點。爐霍縣常務副縣長李峰告訴記者,產業結構不優、現代產業體系不全、新興產業支撐不足、缺乏引領發展的大項目是最突出的縣情。面對來自各方的幫扶力量,爐霍縣成立托底性幫扶工作專班,確保幫扶資源落在關鍵處。
資源開發利益共享 努力讓老百姓的致富之路變寬闊
盡管已經成了基地管理員,39歲的其吉面對陌生人還是羞怯。她是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元老級員工。
過去,爐霍縣農牧業“小、雜、散”,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2015年,爐霍縣整合全縣88個貧困村援建資金,流轉土地1500畝,建設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盛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在產業園,301個有機溫室大棚在藍天下次第舒展。走進大棚內,黃亮的小番茄、翠綠的水果黃瓜掛滿枝頭。在“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的思路下,每個大棚每年兌現3萬元分紅收入,并為群眾創造務工收入和土地流轉收入。
其吉在2018年進入園區工作。一開始,她在棚里干活,種植、拔草、摘果,一天的工資是100元。3年后,她晉升管理層,日工資漲到150元,更多負責技術指導和員工管理。得益于高原蔬菜和俄色產業,周邊村里的婦女大多有了工作。
回到317國道,青山環繞,河流蜿蜒。離縣城半小時車程,有一處新晉網紅打卡地。溫泉泡池,“崩科”藏房錯落散布在高山河谷,更有牛群、露營帳篷、篝火堆嵌在“畫”中。這是位于上羅科馬鎮山野之中的熱窩塘·高原民俗體驗村。
自打在牧民定居點修建時打出溫泉,上羅科馬鎮的鎮長次召多吉就召集大家搞文旅。利用銜接、幫扶資金,將13棟藏式建筑改造提升為民宿,還建起了兩層樓的餐廳和服務中心。次召多吉透露,今年7月民俗體驗村開始運營,截至目前收入已達50萬元。
最讓他津津樂道的是“租賃運營”模式。房子,是老百姓的;運營,由專門企業負責。他們將資產按照100股確權到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脫貧戶、監測戶優先,全民受益、共享紅利”的原則,分紅覆蓋全鎮602戶2727人。
李峰說,資源變資產、溫泉變景區、村民變股民,設計利益聯結機制,就是努力讓老百姓的致富之路變寬闊。
錦江區第七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爐霍縣副縣長張情說,省里對托底性幫扶考核的三個關鍵指標之一,就是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檢驗工作的最終成效,就是看幫扶資金投入產業,最后能否鼓起老百姓的荷包。
從“被幫扶”到“走出去” 讓爐霍的美景和產品“走出深閨”
縣城以西,達曲河在與泥曲河“相擁”前,在這里轉了最后一個大彎,將爐霍縣酪蛋白深加工園區環抱其間。走進康巴圣德牦牛產業有限公司的廠房,奶香撲鼻。這是四川唯一一家酪蛋白關聯產品生產企業,也是全縣第一家規上工業企業。
牦牛奶渣,是提取酥油產生的副產品。2011年,爐霍縣瞄準當地奶渣原料充足的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啟動酪蛋白生產項目,成立了康巴圣德牦牛產業有限公司。
為進一步提升酪蛋白產能,讓爐霍的產品“走出深閨”,2023年,錦江區投入200萬元,為該公司新建一條年產2000噸的生產線,還引進京東方藝云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爐霍縣牦牛產業集群酪蛋白深加工園區農產品交易中心。張情說,今年錦江區投入400萬元,用于酪蛋白新生產線設備定制采購、“智改數轉”設備數字信息系統建設。
為幫助爐霍產品走出大山,錦江區在知名商圈春熙路建了一座“崩科”藏房——“錦繡爐霍”展館。這是幫助當地發展強農富民特色產業的重要“窗口”。展館陳列雪域俄色茶、青稞系列產品、霍爾番茄、郎卡杰唐卡、華彩水晶唐卡、藏香等爐霍農特產品和文創產品,把“魚鳥天堂”卡薩湖、“七色花海”宗塔草原等大美風光帶進春熙路時尚商圈,讓“鮮水首城·和美爐霍”的自然魅力在成都綻放。
托底性幫扶,帶來了與發達地區的天然紐帶,也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機遇。當地人不只“被幫扶”,也在利用這一紐帶,積極尋求新的資源和渠道。
雷敏的目標,是撬開全國市場,在2030年讓俄色中藥飲片產值占總產值一半以上。“下一步就是利用浙江對口幫扶的機遇,撬開醫保渠道。”
在“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著名的康區獅狐神山滿載著歷史的印跡靜臥于草原中心,從高空俯瞰,宛如一朵盛開的“八瓣蓮花”。宗塔鄉正以此為重心,傾力打造旅游產業發展集群規劃。
但是宗塔草原不在國道省道沿線,應該如何招攬游客?鄉干部們不懂網絡營銷,怎么在社交平臺上運營?“成都市錦江區有不少推廣機構,我們打算前去拜訪,召開網絡推廣座談會,引進新資源帶動我們發展。”宗塔鄉副鄉長李楊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劉莉 吳憂 高杲 寧蕖 何海洋 吳聃 古單宇 甘孜觀察 張黎萍 洛絨尼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