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精神在 紅色康養情意濃
若詩若畫若爾蓋,有情有愛班佑村。當年紅軍穿越阿壩的茫茫草地后,見到的第一個有人煙的村莊,是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班佑村。因此,“紅軍過草地第一村”的美譽,成了班佑村閃亮的紅色名片。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向若爾蓋縣紅色康養基地授牌。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供圖
紅軍隊伍走了,紅色文化流傳。80多年后,班佑村在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幫扶下又迎來了紅色康養新發展。
一直以來,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堅守衛生教育報國初心,勇擔民族地區衛生健康人才培養使命,聚焦民族地區醫藥衛生人才匱乏、農牧民衛生健康理念落后、醫藥人才能力不足、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在學院院長張先庚教授帶領下,充分發揮醫藥衛生類專業、專家與行業資源優勢,在阿壩州壤塘縣組建了以學院教師與當地醫藥骨干人才為主要成員的“川護壤巴拉健康服務志愿隊”。
經過多年艱辛努力,川護主導構建的民族地區醫藥衛生人才“四方協同、三融合三對接”培養體系,獲評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四川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感黨恩、情懷深、技能精、善創新、講奉獻”的醫藥衛生人才,助推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取得勝利。2021年,張院長結合若爾蓋縣紅色基因特點與需求,將該成果優化升級,組建了“川護若爾蓋健康服務志愿隊”,因地制宜,在各鄉鎮衛生院掛牌成立“紅色康養基地”。這些工作,以促進鄉村振興為目標、以衛生康養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紅色康養基地建設為抓手,推動了當地康養產業發展。志愿隊的隊員們傳承紅軍精神,服務當地群眾與游客,開啟了紅色健康幫扶之路。
班佑村紅色康養基地治療室。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在志愿隊長的帶領下,團隊在線上線下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康養技術培訓、衛生科普、康養防治服務、中藥種植與加工、文化建設引導等活動,深受當地干部群眾的歡迎與好評。包銳作為學院駐村工作隊員和志愿隊的核心專家成員,今年已經駐村3年了。剛來時他睡不著,因為高原反應和環境陌生;如今雖然有高原性的心室增大、高血壓等不適,但他卻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他每天都帶著快樂去工作,因為當地群眾都很認可他。
張先庚院長為川護若爾蓋健康服務志愿隊開展專業培訓。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供圖
9月20日一早,天空下著雨,屋里暖融融。包銳與班佑村村醫尕讓達吉、川護若爾蓋健康服務志愿隊骨干成員達理機一起,開始在班佑村紅色康養基地準備針灸針、艾條、足浴包等器材,并給火罐消毒,調試TDP烤燈、中頻等設備。“我們要一早將準備工作做好,等會兒村民來了,才能更好、更快的給他們提供康復理療服務。”包銳說。
9點左右,班佑村農牧民陸陸續續來到基地尋醫問診做治療。
在康養綜合理療室,村醫尕讓達吉在包銳的指導下,為脫貧戶偉瑪奪機進行了肩部針刺治療。包銳一邊密切注意尕讓達吉的手法和動作,一邊和他交流著:“偉瑪叔的問題是肱二頭肌長頭腱炎,這個病很容易和其他肩關節疾病混淆導致療效不佳。治療時一定要找到他病變的肌腱位置,有針對性地施針,效果才更好。”
醫生包銳給村民治療。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在包銳的指導下,村醫順利完成了扎針。隨后他們又分別為大骨節患者、腰背痛患者進行了針刺、中頻治療與拔罐治療。
偉瑪奪機說:“小包醫生是我的幫扶責任人,經常來家里看望我、幫我解決困難。我身體哪里不舒服,他都是免費提供健康服務,真的很感謝他。”
“我連續扎了6天針后,效果很明顯。卡卓、卡卓(藏語:感謝)。”萬三措說她從小就患大骨節病,現在年齡大了膝關節越來越痛。去醫院也不方便,治療斷斷續續效果不明顯。自從村上有了康養基地,她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康養服務,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我這有5個積分,想換點治療腰痛的膏藥。”腰痛患者維馬嚴旺理療后,拿出以前獲得的5分積分卡說。“5個積分可以換5張,貼的時間不要過長,如果有皮膚癢、痛等過敏情況要及時撕掉。”包銳交代了注意事項后,將膏藥兌換給了維馬嚴旺。平常里,他們經常會發放艾條和隨身灸盒給農牧民,并教會大家如何操作。
原來,基地創新打造了“黨建+紅色健康”積分超市,通過強化黨建引領,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村級活動,分別從配合入戶調研、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等方面獲取積分,用于兌換服務、耗材、藥品等。通過積分的獲取與兌換,農牧民在享受優質健康服務的同時,提升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自覺意識。
在康養基地里,一張辦公桌上放著一個刻有經絡和穴位的人體模型。不知道有多少次,尕讓達吉在這里對著模型學習中醫理論。他說:“我曾經對很多病認識不透徹,不少技術不會操作,在包老師手把手地指導下,我的理論和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現在面對很多病癥,尕讓達吉都能獨立操作了,療效也得到了村民的認可。由于他學得好,可以獨立地給村民治療,包銳去別處培訓的時候就比較放心。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在若爾蓋縣開展中醫康復理療專項技能證書培訓。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供圖
包銳指導的中醫學員不只這一個,他還在張先庚院長的指導下,培訓著60余名若爾蓋基層衛生人員。幫扶有限,帶動無涯。包銳老師說:“學院建立紅色康養基地的初衷,就是希望為當地培養一只帶不走的康養隊伍,永久地提升基層的衛生水平。”
在隔壁房間里,女志愿隊員達理機正在為村民尕讓羅周做腹部盒灸。這里是紅色康養基地里的中醫特色艾灸室,可開展形式多樣的艾灸理療。室內安裝有專門的排煙系統,讓農牧民們在享受艾灸理療的同時免受艾煙熏烤。尕讓羅周說,他經常感覺腹脹、腹痛、惡心,每次做完艾灸后癥狀會有很大改善,癥狀發生的頻率也低了很多。 “川護若爾蓋健康服務志愿隊就是守護我們健康的好‘曼巴(藏語:醫生)’”。尕讓羅周表示。
達理機是若爾蓋本地人,也是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畢業的學生。得知張先庚教授成立了“川護若爾蓋健康服務志愿隊”,她毅然加入了這支具有感恩、奉獻、大愛精神的隊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回饋家鄉人民。
基地里的足浴休閑室,既可為村民提供浴足服務,也可為廣大游客提供浴足休閑、吸氧舒緩高反、科普宣傳等健康服務。“我們有時候會下肢腫、腳痛,泡腳過后效果很好,我們都很喜歡泡。”正在浴足的村民光可介紹,他們既可以來基地泡,也可以兌換了泡腳包回家泡,很方便,效果也很好。
醫療幫扶暖人心,產業幫扶興鄉村。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一邊幫助當地培養康養人才、幫助農牧民們治病養生,一邊探索起了幫助當地發展藥材產業的道路。基地積極利用本地特色藥材甘松,結合中藥艾葉打造了藏醫特色品牌“甘棠遺艾”,涵蓋了藏香、足浴包、艾灸料等產品。這些產品一旦正式進入市場,將不但會提升當地農牧民的健康水平,也將幫助村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捐贈物資。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供圖
據介紹,若爾蓋縣紅色康養基地建設,以班佑村為中心,依托13個鄉鎮衛生院的中(藏)醫館,打造成14個康養基地。這些基地將全面覆蓋若爾蓋縣所有鄉鎮,服務廣大游客和8萬多農牧民。目前,已有11個基地掛牌運營,明年將建設完成剩余的3個基地。通過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的投入和自籌經費,班佑村紅色康養基地已經累計投入了近360萬元建設資金。
三大創新,推動著基地的建設發展:一是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引領、醫院參與、企業保障的“五方協同”管理機制;二是打造了“黨建+紅色健康”積分超市,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三是形成了“康養技術培訓、康養治療服務、中藥產品開發、衛生科普宣傳、綜合素質培訓、康養產業服務”的“六維并進”模式紅色康養服務路徑。
紅色康養基地如今已在高原上逐漸建立起來,已有11個基地。它的背后,連著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師生們的愛。學院將繼續深化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改革,打造“民族地區康養人才培養和紅色康養基地”樣板,培養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的醫藥衛生人才。
高原上,國旗飄飄;村子里,暖意融融。紅色康養基地里,當地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升了,農牧民的健康獲益了,民族團結的意識更強了。雖然幫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的師生們決心踐行紅軍長征精神,在新時代里創造出一個紅色康養的新奇跡,全面助推鄉村振興與高原地區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