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秋第一場雪后,管護員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置紅外相機
期待迎來一個“熱鬧”的冬天
●走訪地點:成都大邑
●挖掘變化:看公園巡護監測之變
10月11日上午,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林中走了一個多小時,龐明建的喘息聲越來越重。靠在一棵云杉上,龐明建示意楊本江休整一會。
龐明建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大蒜坪管護站站長,楊本江是管護站聘用的護林員。
3年前,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此后,成都市大邑縣以靠近西嶺雪山的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為主體,設立了下轄10萬畝林區的大蒜坪管護站。管護站成立后,原為林業綜合執法隊員的龐明建和西嶺雪山腳下的村民楊本江成為固定的巡山搭檔。3年來,他們在巡山中見證著林區的蝶變。
封山3年,靠近景區的林區長出大熊貓的“口糧田”
龐明建體力下降得快,原因是他多背了3臺紅外相機。
10月9日至10日晚,大蒜坪管護區域下了入秋后的第一場雪。一年一度的動物“下山潮”即將到來,它們將會走向低海拔林區,以保證體溫和食物來源。
這也是一年中記錄和觀測動物種群變化的最佳時機。既不易干擾動物,又能夠在野外持續工作,紅外相機是最好的觀測工具。
臨近中午,積雪加速融化,林區的霧氣越來越濃。龐明建和楊本江行走的速度也越來越慢。他們輪流揮舞著護林刀,在雜草中努力清出一條“路”。濃霧之中,金屬偶爾撞擊石頭的響動,在大山中激起陣陣回響。
龐明建和楊本江要抵達的目的地是“牛屎槽”(小地名)。這里之前沒有設置紅外相機。
2021年前,這里是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四川西嶺國家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景區的交界處,保護力度和保護措施配套不足。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后,“牛屎槽”區域被劃入國家公園的核心區,開啟為期3年的生態修復之旅。
通過無人機巡查發現,在嚴格的封山育林后,“牛屎槽”一帶不僅植被加快恢復,還出現不少冷箭竹等大熊貓主食竹。加上“牛屎槽”地處山嶺南坡,向陽、避風,是冬季大熊貓等動物的理想棲息地。
“大熊貓看到這些,估計笑嘻了。”穿過一片杉木林,楊本江的身前出現一片冷箭竹林。過往1000多天的巡山生涯,讓楊本江對大熊貓的“飲食習慣”了如指掌。他說,在接下來的寒冬,這里一定能夠吸引大熊貓駐足。
期待收獲,希望迎來更多大熊貓和它們的“小伙伴”
在一棵云杉前轉了一圈,龐明建卸下背包,取出器材,開始安裝紅外相機。“這片冷箭竹林足有一畝多,是個獸徑。”龐明建一邊說一邊和楊本江清理云杉前的雜草,為紅外相機留足拍攝角度。
剛剛安裝完,龐明建好像想到了什么,再次移動相機的安裝位置。這次,紅外相機的位置更高、更隱蔽,拍攝的區域也更廣泛。
龐明建解釋,調整位置的第一個理由,是竹林對面的山梁上已出現積雪。
“我們這里是距離成都最近的雪豹棲息地,有積雪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雪豹。”清除竹林前的雜草,楊本江開始暢想:萬一拍攝到雪豹的身影,那將是今年入秋后最大的收獲之一。
龐明建接過話頭說,除了安裝紅外相機,今冬明春的巡山密度也將再次強化。2021年之后,大邑縣國有林場部分林區劃入大蒜坪管護區,同時劃入的還有28名熟悉當地地形的護林員。轉過年來,大蒜坪管護站所有的護林員全部配備了最新款衛星電話、防寒設備等。
“可以說,我們的裝備不比那些專業登山隊的差。”龐明建說,在3年的精心呵護后,這個冬天,大家不僅僅能在“牛屎槽”看到大熊貓,還能看到雪豹、扭角羚、川金絲猴等大熊貓“傘護”(生物學中,“傘護物種”是指某一物種的生存環境需求能涵蓋其他物種的生存需求。大熊貓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很多特有鳥類、特有哺乳類、特有兩棲類動物,都生活在大熊貓棲息地。這意味著,向大熊貓等“傘護物種”保護投入力量,可以同時庇護其他物種)的小伙伴們。
這也是他調整紅外相機的第二個理由:川金絲猴和扭角羚等大熊貓的小伙伴們,“破壞力”實在是太大了。“像川金絲猴,經常把紅外相機弄歪。”楊本江笑笑說,“但我們還是歡迎它們多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