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榮:做共同致富“領跑員” 將荒山變成“聚寶盆”
張德榮指導村民給梨樹打窩施肥。曹芮銘、王曉林供圖 |
秋日清晨,山雨迷蒙,從大竹縣城驅車約1個半小時,便來到了位于石子鎮牛頭村的大竹縣明月山水果專業合作社。張德榮正在果園里一邊給梨樹打窩施肥,一邊向在場村民詳細講解技術要領,“梨樹吸收營養不在根部,是枝丫直線于地的位置,這里根系發達,每窩的寬度要挖30厘米、深度要挖40厘米,施下去的農肥才利于吸收……”
煙雨籠罩著翠綠青山,如同一張巨幅畫卷,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片荒地。“鄉村美容師”張德榮以荒山為“卷”,以水果為“彩”,繪就和美鄉村畫卷,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綠色荒山建果園
2000年初,年僅28歲的張德榮,懷著“開發荒山、帶富鄉鄰”的堅定信念,回到老家石子鎮牛頭村,將自己通過嫻熟的汽車維修技術賺到的第一桶金投入到荒山開發中,承包“尖山坡”1500畝荒山。歷時半年多,雇請100余名周圍群眾開山造地,將荒山開發為果園。
萬事開頭難,面對創業初期的篳路藍縷,張德榮深信“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隨后,他通過向銀行貸、朋友借,解決資金短缺的困難;通過向黨委、政府申請項目修建生產道路;通過走出去觀摩、請進來培訓以及自學摸索等攻克施肥、蟲害、水土管理等果樹栽培技術瓶頸,成功探索出現代果樹病蟲害生物防治新技術,為打造無公害綠色水果提供了技術保證。
經過20多年砥礪奮進,張德榮將昔日雜草叢生、遍山荒蕪的“尖山坡”變成如今花果飄香、景色宜人的“聚寶盆”。生產作業路四通八達,圓黃梨、六月雪梨、青脆李、枇杷等水果年產60萬斤,銷售收入達500萬元。
帶動農戶種果樹
山為卷,樹為筆,果為彩,青山聚寶為張德榮帶來了豐收的喜悅,但他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大家富了才算富。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他成立了大竹縣明月山水果專業合作社,吸收發展社員500余人,并建成明月山果品示范基地,無償地將自己種植果樹的經驗和技術分享給群眾。目前,培育出果樹專業戶2000多戶,幫助果農增收1000多萬元。他的果園常年雇請本地工人13名,不僅人均年收入在2.5萬元以上,還傳授專業的水果栽培技術,帶動更多的果農科學栽培,促進了當地綠色水果產業的良性發展。
“我來自農村,人民選我當代表,就理應擔當使命,當好表率!”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作為市縣人大代表,張德榮積極行動起來,為家鄉發展助力。大竹縣明月山水果專業合作社接受石子鎮吉星村、民主村集體經濟入股16萬元、36萬元,實現8%的年入股分紅,為高明鎮同心村提供水果樹苗和技術指導。果園豐收之際,雇傭本地農民300余名,每天人均收入在120元左右。
自2002年以來,張德榮先后榮獲“大竹縣十大杰出青年”“達州市第三屆創業之星”“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示范崗”“大竹縣優秀人才示范崗”等殊榮。同時,他還當選為達州市第二屆、第五屆人大代表和大竹縣第十五屆、第十九屆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為人民
“人大代表就像一根紐帶,一頭連著黨委政府的殷切囑托,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深切厚望。”張德榮深知履職盡責的重要性,不管多忙,總是抽出時間參加市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各類視察、調研等活動,積極建言獻策;堅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身邊正能量;利用代表聯絡站與群眾談心交流,實地走訪和調研,收集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想方設法地解民憂、紓民困、惠民生。
多年來,張德榮收集整理群眾意見建議20余條并積極反映反饋,其中加快石墊路硬化升級、加大山后項目資金傾斜、加強農業產業扶持等意見建議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并積極回應落實,為山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解決了群眾熱切盼望的問題,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增強了凝聚力。
“比起創業的成功,我更希望能做一個為民代言的‘領跑員’,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張德榮,一位為民代言的人大代表,以無畏的擔當詮釋著人大代表的初心,以積極的實干踐行著人大代表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動,把荒山變成了“聚寶盆”,一步一個腳印,將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曹芮銘、王曉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