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6周年啦
圖為港珠澳大橋入口。 |
從珠海岸邊遠眺,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橋如長龍臥波,飛騰在湛藍海面上。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6年來,這座奇跡之橋已成為粵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級“連接器”,見證著世界級灣區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
融合新通道
“一天轉了3座城市、打卡2座超級工程,通關很快,感覺很棒!”香港市民黎先生一大早駕著香港單牌車,帶上全家經港珠澳大橋到珠海喝早茶,中午到中山參觀游覽,晚上走深中通道到深圳吃晚飯,再返回香港,體驗了一趟粵港澳大灣區“一日游”。
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政策的落地,內地赴港澳“個人游”城市的持續擴容,港珠澳大橋在構筑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方面發揮出更佳效能。今年以來,持港澳旅游簽注經大橋往來的內地旅客已超過410萬人次,同比增長73.2%,是2019年同期的1.71倍。
通車6年,港珠澳大橋車流日益暢旺,三地人員往來日趨便利。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經港珠澳大橋往來粵港澳三地的旅客數量突破6230萬人次,車輛超過1276萬輛次。今年國慶假期,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單日車流量首次突破2萬輛次,達到2.26萬輛次,創下大橋開通以來的最高紀錄。
大橋本身也成為熱門景點,“走大橋、游大橋”成為大灣區旅游新風尚,“一程多站”式旅游產品熱度不斷升溫。2023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旅游開通試運營以來,到今年10月底共接待來自全國的旅游團6052個、游客23.48萬人次。
外貿新引擎
人暢其行,貨暢其流。隨著通關政策不斷優化、通關便利水平不斷提高、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港珠澳大橋已成為大灣區的經貿新通道和物流大動脈。
在大橋口岸,珠海市海淼水產進出口有限公司關務部經理黃雯雯快速辦完了海關全部手續。“此前,運一趟海鮮要耗費六七個小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后,僅用1小時左右,就能把海鮮運到香港,不僅海產品存活率大幅提升,運輸費用也節省近一半。”黃雯雯說。
面對日益增長的車流量,大橋口岸已完成“貨兼客”通道升級改造,將出境客車查驗通道由22條增加至35條;海關、邊檢等聯檢單位由串聯驗放升級為并聯驗放,驗放效率提升約50%;小客車高峰時段單向出境通關能力達每小時1500輛次。
如今,經港珠澳大橋口岸貨物收發地覆蓋31個省份,每天約70萬個包裹進出,通達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攬貨、珠海聚集、發往港澳、通達全球”的態勢日趨明顯。
“在建設大橋經貿新通道、發展綠通冷鏈運輸等推動下,港珠澳大橋日益成為推動珠海市、粵西地區乃至廣東省外貿發展的新引擎。”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截至今年9月底,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貨物總值達9427億元。
創造新奇跡
作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和眾多首創技術實施紀錄的保持者,港珠澳大橋展現了過硬的工程質量。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2023年“蘇拉”,三場臺風過境,大橋正面迎擊。現場監控視頻顯示:巨浪猛烈拍打著人工島,暴雨在橋面形成陣陣激流,主橋卻在臺風中巋然不動。
“臺風過境后,我們隨即開展全線排查,確認大橋索力、位移、振動均在設計允許范圍內,主體安然無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一次次臺風如同“大考”,驗證了大橋建設的可靠品質。
可靠品質,源自技術攻關堅持不懈。為滿足120年設計使用壽命,在近9年的建設期內,大橋建設者們先后開展超300項技術攻關,填補多個技術空白,創下海中快速成島紀錄,打造出目前世界最長、首例深埋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等工程奇跡。
茫茫伶仃洋,曾讓文天祥發出“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喟嘆。而今,港珠澳大橋已讓伶仃洋天塹變通途,目睹這一偉大工程和大灣區建設成就的人們,油然而生的應是“當驚世界殊”的贊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