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197個鄉鎮(街道)單設應急管理機構
●四川省已建成719個區域性中心鄉鎮消防站、3101個鄉鎮(街道)應急隊
●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組織鄉鎮應急、消防力量,定期開展消防疏散、汛期避險轉移和森林火災撲救等演練
●四川省已有268個鄉鎮開展消防行政執法試點,委托鄉鎮開展安全生產執法的探索也在推進
火災鈴聲響起,樓中人員俯身低頭快速撤離,消防員攜帶水槍水帶入場撲救……11月19日,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開展了消防疏散演練。今年全國消防宣傳月期間,類似的基層應急演練和培訓在四川各地開展。
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離不開完善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近年來,四川大力推進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建設,整合基層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各項職能,完善應急處置預案,整合應急救援力量,理順應急指揮機制,不斷筑牢基層應急管理基礎。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97個鄉鎮(街道)單獨設置應急管理機構。
暢堵點
建立健全基層機構,整合應急管理職能
走進瀘州市敘永縣麻城鎮的應急管理辦公室,8個山洪災害危險區域在應急指揮大屏上清晰可見,巡查責任人及各點位監測情況一目了然。這是當地近期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成果。
麻城鎮的應急管理工作曾一度面臨堵點。“此前,應急管理相關事項由綜合行政執法辦負責,職能不夠聚焦,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防災減災的工作較重,存在‘小馬拉大車’問題。”麻城鎮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袁權坦言。今年9月,麻城鎮單獨設立應急管理辦公室,設置4個崗位,明確應急值班、信息報送、預案編制、物資保管等制度,逐漸捋順各項職責。
這是全省推進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省各地把握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契機,整合鄉鎮(街道)安全生產、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救援等職能職責,推動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構,統籌相關人員專職負責。”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需要承擔災害隱患點巡查巡護、安全生產隱患排查、預警預報信息傳遞、災害事故先期處置、組織群眾疏散撤離、應急知識宣傳普及等職責。
如何更好履行職能?首先要摸清風險底數,建立風險隱患“一張圖”,完善各類應急處置預案。在巴中市通江縣楊柏鎮,應急管理辦根據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結果,將地質災害滑坡點、山洪災害危險區、搶險隊伍、物資裝備儲備等信息標示,繪制出風險隱患“一張圖”,有針對性地完善山洪、森林火災等災害的應急處置預案。
為統籌救援力量,提升響應處置能力,目前全省已建成719個區域性中心鄉鎮消防站、3101個鄉鎮(街道)應急隊。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組織鄉鎮應急、消防力量,定期開展消防疏散、汛期避險轉移和森林火災撲救等演練。通過聯演聯訓、現場教學、技能比武,強化應急響應聯動,從而有效提升鄉鎮(街道)應急隊的一線救援能力。
補短板
探索運行新機制,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強調提升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指揮能力、安全風險防范能力、隊伍實戰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
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四川在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運行機制方面下功夫。
7月11日,達州市萬源市羅文鎮團堡梁村發生山體滑坡,22戶34人提前轉移成功避險;7月19日,巴中市南江縣趕場鎮白梁村發生山體滑坡,5戶24人提前避險轉移……一次次成功避險,得益于完善的災害點隱患巡查和“喊醒”“叫應”機制。
今年汛期,四川建立“30123”叫應機制,要求預警信息發布后,各接收單位30分鐘內作出回應,村級每1小時、鄉鎮每2小時、縣級每3小時報告預警響應落實情況。其中,鄉鎮(街道)的應急管理機構是上下貫通的紐帶,在接到預警信息后,要及時將村(社區)干部、災害監測員、一線巡查員“喊醒”,加強地災隱患點的檢查巡查,按照“三避讓、三個緊急撤離”原則,確保受威脅群眾及時轉移。
不只預警響應,涉及安全隱患排查檢查的機制也逐漸成形。11月起施行的《四川省消防條例》明確,消防救援部門可以委托符合條件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消防行政執法。目前,全省已有268個鄉鎮開展消防行政執法試點。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沒有獲得相應證件,應罰款1000元。”10月28日,成都市青羊區蘇坡街道消防服務中心執法人員對轄區兩家商業綜合體予以處罰。截至11月20日,該中心今年已檢查轄區單位14155處,督促隱患整改5951處。
委托鄉鎮開展安全生產執法的探索也在推進。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四川雖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夠健全、能力素質不夠適應、應急處置不夠高效等問題。“還需統籌謀劃、因地制宜,推動《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各項措施落地見效。”(何維薇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