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傳家 教育為先
瀘州瀘縣海潮鎮林氏宗祠隱藏著一所鮮為人知的“抗戰小學”
千里沱江下游,瀘州海潮湖畔,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忠林壩桂圓基地,一座璀璨奪目仿古建筑拔地而起,引人注目。
近日,跟隨海潮鎮紀委書記陳凌走訪家風家訓來到這座建筑——林氏宗祠,但見墻壁上掛著林氏老祠堂殘存樣照片,其中有2張“抗戰小學”殘存房,真正今非昔比。
抗日烽火中建立起來的學校
“重視教育,是我們林姓的又一傳統家風,家不論貧富,子女不論愚賢,首在讀書。讀書則能窮理,窮理格致,自可明修身立德之道,非但不至為非作歹,且可為國家造就人才。”林氏宗祠原秘書長、今年81歲的林藻華翻著他整理的資料說。
抗日戰爭時期,那段炮火紛紛、災難深重、民族存亡的艱難歲月中,族人林益生(1895年-1960年),又名林枝桐,曾任四川省第六區、第七區保安經費督征主任、四川省糧食儲運局成都分局局長等職,負責籌糧籌款支援前線。
林益生不僅把忠孝作為優良傳統家風繼承,還十分重視對子弟的教育,使之從小具備報效國家、振興中華的良好素質。為此,他個人捐資在林氏宗祠創辦了“富順縣懷德鎮林氏私立小學校”(當時校址海潮鎮林氏宗祠屬富順縣懷德管轄)。
作為林氏私立小學校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已經93歲的林茂如還清楚記得當時學校的布局:林氏宗祠前面建有4間教室,另有廚房、食堂、男女廁所、操場等設施,教師住宿和辦公室則設在祠堂內左右廂房和下殿。“每天升旗,晚上降旗,升旗時朗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林茂如說。
林益生為小學校終身名譽校長,曾任林氏宗祠清明會的會長林福和、林九河先后兼任該校校長,聘請了馬仲純、馬祖峰、王愛民、陶忠、陶德珍等優秀男女青年教師任教。
林氏私立小學校在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秋季正式招生行課,設一至四年級各一個班,授課國語、數學、體育、音樂;生源不限地區、不限男女,免費提供課本、作業本、紙、筆、墨、硯,供林氏子孫和林姓的外侄、外孫就讀,學生有近兩百名。
每學期開學、期末,林益生都會親臨學校看望和關懷師生,并作重要講話,激勵學生務勤讀書、奮發向上,忠貞愛國、孝悌仁信,崇文尚武、勤勞勇敢,敢于奉獻、勇于獻身,最后還會為優秀學生頒獎。
“1939年9月11日,時逢海潮趕場,日寇空襲瀘州,炸死炸傷我同胞,瀘州北城一片火海。我的舅媽和她兩位好友遇到了這場災難,被埋在枇杷溝的一間石灰屋隔墻里,后來被救出,受到驚嚇后她才到鄉下與我舅父結婚。”林藻華回憶說,瀘州被日寇空襲的噩耗傳來,激起全校師生的無比憤怒,多次在學校操場、中林村中壩舉行游行集會,高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口號,高唱抗日救亡歌曲,聲震沱江兩岸,聲討日軍罪行。
“喚醒民眾的愛國精神,是一所鮮為人知的抗戰小學。”據第一屆學生林茂如、林繁甫回憶,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曾授予名譽校長林益生“抗戰勝利紀念章”一枚。
人才倍出 英烈千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林村劃歸瀘縣,林氏宗祠劃為公有,該校更名為“海潮中林村小學”繼續辦校,為國育才,直至1975年被拆遷到本村“五龍廟”。
“這所有著忠孝傳家,教育為先優良傳統家風基因的學校,辦校幾十年來,為國家和民族造就了一批批優秀骨干和精英。”林藻華自豪地說,“學校還培育了為國捐軀的4位革命烈士。他們是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林炳秋、林洪發,在中蘇反擊戰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林葉海,在貴州盤縣國防建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林炳均。他們為抗戰小學增光添彩,是薛校的驕傲。”
他們據此撰寫了林氏英烈贊“八年抗戰,少將相侯,載入史冊;抗美援朝,六位英烈,血灑異園;剿匪平叛,族賢五人,犧牲壯烈;鞏固國防,又有兩名,功不可滅”,以激勵族人忠貞愛國、孝悌仁信,磊落光明、剛正秉直,崇文尚武、勤勞勇敢,勇于奉獻,敢于獻身。
弘揚紅色家風 重建林氏宗祠
“以英烈為楷模,2012年,族人林錫成、林繁勇、林葉素、林葉梁各捐60余萬元,帶動426位族賢踴躍捐款共350余萬元,歷時3年,林氏宗祠復興矗立。”林藻華說,“我們正在募捐,準備在宗祠前立林則徐的雕像,恢復重建抗戰小學教室。”
據介紹,公元1741(清朝乾隆六年)年,林氏宗族在海潮忠林壩籌建了林氏宗祠,正殿三間、兩側廂房、下殿、中間天井,是一座恢宏的四合大院。
“歷經270多年滄桑,老宗祠風侵水蝕,年久失修無人料理也成危房,族人痛心疾首。”林藻華說,2011年清明節祭祖后,他們決定要搶救宗祠,刻不容緩。
2012年4月12日,林氏宗親會向海潮鎮政府呈報了“在原地基上重建林氏宗祠的申請”。工程于2014年6月12日破土動工,2015年2月7日竣工。
重建的林氏宗祠具有清朝時期的建筑風格,款式玲瓏、古樸典雅、布局有序、結構嚴謹、工藝精湛,大門牌樓坐南向北,雄偉壯觀的建筑分布為:正殿三間,左右兩側各四間廂房,下殿、中間天井、圍墻、廁所、牌樓、院壩,共占地1.41畝。
建筑的穿枋,脊梁、額枋、撐拱、雀替、窗柩、柱礎、敖角都彩繪,雕刻著花草魚蟲、龍鳳走獸。寬闊的青石板院壩,綠樹成蔭,花香撲鼻,空氣新鮮,整潔衛生。大門牌樓、正殿、下殿的匾額楹聯分別為北京字畫大師何議、書法家楊石瑞、書畫名家林紹基題寫。
重建的林氏宗祠仍按老宗祠的布置格局:正殿供奉開林太始祖比干公;開林始祖林堅公,天后圣母林默祖姑和列祖列宗遺像神位;并擺置香案、香爐、蒲團供族人祭拜先祖成為常態,香火不斷。左偏殿為會議室,右偏殿為保管室,左廂房為娛樂室,右廂房為書畫讀書室,下殿為老年活動室。林氏宗祠掛牌為“瀘州市海潮湖文化大院”。詩贊曰:宗祠復興業,忠孝最為本。籌資數百萬,勒石頌眾賢。運作操心血,族人鑄功德。偉哉四英杰,千載名不滅。(曾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