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個專家人才服務團入鄉進村開展服務
銀齡專家在試驗田察看早熟優質稻長勢
記者9月17日從成都市委人才辦了解到,今年1月開始,按照農業科技、鄉村規劃建設、教育、醫療衛生、鄉村文旅體、鄉村治理、“銀齡”、“巾幗”8個類別,分領域組建了52個成都市鄉村振興專家人才服務團,累計選派1271名專家人才入鄉進村開展服務,他們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蝶變煥發新生機。
銀齡專家
用科技幫農戶提高種田效益
在都江堰市聚源鎮笆橋社區,75歲的成都市鄉村振興“銀齡”專項服務團專家張國云看著試驗田里長勢喜人的新品種特早熟優質稻,感到非常欣慰。
像張國云這樣的“銀發力量”,在成都還有很多。在成都實施的鄉村振興專家人才“組團式”巡回服務中,“銀齡”專項服務團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據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強大的“銀齡”人才儲備,“銀齡”專項服務團與綜合服務團相互聯動,工作開展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在新品種特早熟優質稻上做好文章,川芎種植也是今年幫扶指導的重點工作之一。都江堰市現有川芎種植規模5000余畝,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缺窩斷苗”也一直是川芎種植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銀齡”專項服務團開始試驗“大苗移栽”技術。“大棚自動控溫控濕,用‘種植土+肥料+防根腐病藥’,多重措施‘阻擊’病害元兇,大大提高了川芎大田成苗率。”種植戶蒯世軍表示,靠著“銀齡”專項服務團的新技術,試驗的8畝川芎,平均每畝增產150斤,增收1500元,下一步將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面積推廣。
巾幗巧匠
為鄉村“指尖經濟”培育人才
崇州市竹藝村楊隆梅工作室內,數根細長柔韌的竹絲在指尖靈巧地穿梭交錯,兩名竹編技師正爭分奪秒趕制訂單。這樣的場景,對楊隆梅來說再熟悉不過:“我們工作室的技師大多是村民,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基本都能熟練掌握竹編技藝。”
楊隆梅是崇州市道明竹編最年輕的傳承人之一,2020年,她在家鄉竹藝村創立了“楊隆梅工作室”,逐漸探索出“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周邊村(社區)的婦女、殘疾人等提供竹編技藝培訓,盤活了閑置的人力資源。
如今,她有了一個新身份——“巾幗巧匠”專項服務團團長。在楊隆梅的服務團里,有不少和她一樣的“巧手”。從蜀繡、枇杷茶,到采裟旗袍、工藝美術,她們中大多數都是各自領域里的創業能人、創新達人。那工作如何開展?在楊隆梅看來,就是立足實際需求,把帶動靈活就業、增加收入融入工作日常,細水長流為鄉村培育人才。
4月底召開的“巾幗”專項服務團與“巧手工坊”工作對接會,也讓楊隆梅找到另一個著力點——為“巧手工坊”賦能。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理念的交流“下沉”,形成“巧手工坊+巾幗巧匠”的聯動,助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實現區域間的信息互通、難題共解、服務共謀、資源共享。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世芳
圖片據市委人才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