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光明 傳遞溫暖
2021年7月,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馳援河南鄭州抗洪搶險,開展電力搶修。四川成都高新供電公司供圖
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四川成都高新供電公司供圖
2024年8月底,中央宣傳部授予國網四川電力成都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簡稱“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時代楷模”稱號。
這是一支成立于2002年4月5日的先鋒團隊,以共產黨員為骨干、依托基層一線班組站所組建。
他們積極擔當作為,無論是日常電力搶修、重大活動保電,還是面對重大搶險救災任務,都主動請纓、沖鋒在前,提供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他們堅持善小而為、善小常為,竭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累計結對幫扶困難老人100余位,開展電力搶修和上門服務10萬余次,接聽求助電話15萬余次,讓老百姓從電網事業發展中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架起黨聯系群眾的連心橋。
他們熱心投身志愿服務,帶動形成電力共產黨員服務隊4900多支、隊員近11萬名,得到社會廣泛贊譽。
他們是牢記宗旨、服務人民的電力先行官代表。
讓我們走近這支隊伍,傾聽他們的故事。
2017年1月,農歷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夕陽的余暉透過醫院病房半掩的窗簾灑在病床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
“伍婆婆,我們來看你啦!”劉杰和陳濤突然出現在病房。老人的臉上閃過一絲驚喜。兩人放下手中的鮮花和水果,搬來椅子坐在老人病床邊。
“你們怎么知道我生病的?”老人有些激動,拉住劉杰的手。
“快過年了,我們去看您,物業說您住院了。”劉杰溫柔地與老人交談,“您女兒還給我打電話,說您不愿意做核磁共振檢查,讓我來勸勸您。我剛才問了醫生,這個檢查對身體的影響不大,您要做了檢查才能對癥治療啊!”
老人看著劉杰笑起來:“她也知道我聽你們的。好吧,我做這個檢查。”窗外天色漸漸暗下來。兩個“老朋友”的探望與關愛,讓老人感到溫暖。
老人名叫伍德,家住四川成都市高新區玉林五巷,是一位獨居老人,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伍德老人出院后不久,劉杰和吳昊去她家探望她。年過九旬的她拿出筆,顫抖著、一筆一畫地寫下了這句話:“我非常感謝你們來看我,我來生當報還。”
劉杰、陳濤和吳昊,都是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服務隊成立22年來,始終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當好電力先行官,架起黨聯系群眾的連心橋,讓黨的旗幟在基層陣地高高飄揚。
有呼必應 22年不變的承諾
● 走進成都高新供電公司的辦公樓院內,人們會看到一棵高大的榕樹。它枝繁葉茂、昂揚向上,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欣欣向榮的活力。這棵幾乎與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同歲的大榕樹,見證著服務隊的成長。
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成立之初的承諾是:有呼必應,有難必幫。服務從客戶電表前延伸到電表后,從戶外延伸到戶內。第一任隊長馬世偉回憶,起初,客戶不相信他們可以為電表后、戶內的供電設備和線路提供無償服務,但是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承諾,承擔起成都15個社區10萬多客戶的供電服務職責,用心用情全力守護了百姓的用電安全。
2002年,大家常用的通信設備是傳呼機。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腰間掛的傳呼機是有“呼”必應的重要工具。
有一天下午,馬世偉腰間的傳呼機傳來清脆的“嘀嘀”聲,屏幕上顯示出一串電話號碼。他一刻也沒耽擱,馬上撥去了電話。
“你好,我想問一下,我年紀大了,臥室燈的開關太遠不方便,想在床頭再裝一個開關,你們能不能幫幫我?”電話那頭,一位老人的語氣帶著猶豫和試探。老人叫楊忠臣,住在神仙樹南路。
馬世偉帶著隊員立刻趕到楊忠臣家。大家分工協作,不一會兒工夫,老人需要的床頭開關就安裝好了。老人按下開關,看著臥室頂燈亮起,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當得知不收費時,老人有些難為情地告訴隊員,之前在小區宣傳欄上看到黨員服務隊承諾“有呼必應,有難必幫”,他還將信將疑。
馬世偉心里很高興,又多了一個認可他們的人,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信任他們,相信他們的承諾,他們就能為更多的人服務了。那時候,很多居民家中的用電故障是表后線路燒壞、開關燒壞等,不在供電員工服務范圍內,但只要是服務隊隊員力所能及的事,他們都會全心全意幫忙。
在隊員們的辛勤努力和真誠付出下,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大家稱贊他們是值得信賴的“電力110”。
劉源是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的第五任隊長,身高1.75米,身體結實。他從部隊退役后來到高新供電公司,先后在用電營銷、變電檢修、配網搶修等崗位鍛煉。2005年,他主動請纓加入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兩年后當上了隊長。他帶領隊員走訪社區,全面掌握社區用電情況。晨光初破曉,他們便已踏上“征途”;夜幕低垂時,他們仍未停歇。
劉源常常覺得他們做的只是一些小事。比如他們為了幫扶社區老人,制作了一件件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小裝置。一次,他在上門處理工單時,發現獨居老人由于聽力不好,經常聽不見敲門聲、門鈴聲。他反復琢磨,日思夜想,和隊友們一起動手做了一個能夠在室內發光的門鈴。不久,愛心閃燈門鈴就出現在一些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中。從有線到無線,從只有閃燈到“聲、光、振動”功能三合一,經過反復改進,他們做出了后來廣泛使用的第三代愛心閃燈門鈴。
他們還有一個“小發明”——“一鍵通連心橋”熱線電話機。老人們只需一鍵撥號,隊員們就能得到消息并以最快的速度趕過去。
這個“一鍵通連心橋”熱線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大作用。
2015年8月的一個傍晚,雨一直未停,空氣悶熱潮濕。劉杰接到了伍德通過“一鍵通連心橋”熱線打來的電話:“我家停電了,我老伴的呼吸機不能停太久!”伍婆婆的老伴張大爺當時已經101歲了,因患肺心病,在家一直靠吸氧維持生命。
劉杰是2014年1月接劉源的班擔任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長的。有點書生氣的劉杰遇事卻沉著果斷。接到“求救”電話,他和隊員帶著發電機緊急出發。到了伍婆婆家樓下,他們發現是狂風刮斷的樹枝砸斷了電力線路,導致整個片區都停了電,一時半刻很難恢復。情況緊急,他們迅速啟動發電機,為伍婆婆家搭接好應急電源。看著呼吸機又運轉起來,他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伍婆婆拉著劉杰的手,不停地說:“感謝啊小劉……你們這是在救命啊!”
也就是從這一次開始,劉杰和伍婆婆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故事。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在踐行“有呼必應,有難必幫”承諾的道路上不斷思考,如何站在群眾的角度,以更溫情、更暖心、更先進的方式開展服務。在這樣的思路下,“親老智慧系統”誕生了。
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在老人們家中安裝了一個智能插座。它會采集老人家中的用電數據,分析老人的用電行為,有突發情況告警的功能。一旦接到異常告警,隊員們就會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情況。通過這個系統,他們的服務也從“有呼必應”升級到“未呼先應”。
溫暖的光 情到深處是親人
● 一陣風吹過,大榕樹濃密的枝葉沙沙作響。這把綠色的大傘是這樣的密實,為過往的人們遮風擋雨,送去一片清涼。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亦如此,默默生長,潤物無聲,成為群眾心坎上那一束溫暖的光。
在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部,有一張“幫扶地圖”,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幫扶對象的年齡、住址、身體情況等信息。隊員們定期幫扶地圖上的困難群體,日子久了,他們建立了親人般的感情與信任。
現在,這張地圖已經從紙質版升級至電子版,幫扶對象從5人增加至101人,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為民服務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我真想把家里的門鑰匙給你們,這樣你們進出就方便了。”2003年3月27日,退休女教師杜德柱對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徐言偉說,“在我心里,你們就是親人啊。”
徐言偉與杜德柱老人的緣分是從一個傳呼開始的。2002年11月14日9時,徐言偉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焦急的聲音:“我姓杜,家里停電了,你們能來幫我看看嗎?”
徐言偉和隊友們立即趕到現場,推開虛掩的房門,大家都愣了:床角蜷著一個頭發全白的瘦小老人,日用品和方便食品散放在床上,床邊放著一個暖水瓶。原來,老人身患重癥,已基本不能走動,老伴去世多年,女兒因工作繁忙不能隨時陪伴,老人活動范圍主要就在床上了。她居住的房子年代久遠,室內陰暗潮濕,線路老化,存在用電隱患。
隊員們拿出工具,免費重新布設了她家所有的線路,更換了燈具,又為老人在床頭裝上開關。服務隊隊員說:“只要有需要,就找我們,隨叫隨到!”從此,服務隊隊員時常到老人家里檢查線路,陪她聊天,幫著買日用品。
杜婆婆時常覺得,看到隊員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每次到來都讓她心里感到很踏實。對于徐言偉而言,杜婆婆也如自己家中的長輩般親切。他自學了康復按摩手法,每次來看望杜婆婆,都要為她按摩好一會兒。
“我這不爭氣的腿,我自己都嫌棄,但你們卻一點都不嫌棄,幫了我這么多年,感謝你們真正把我當家人看待。”杜德柱常常熱淚盈眶地說。
其實不只杜婆婆,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幫扶的很多老人都把隊員們當作親人。
2017年的某一天,家住沙子堰社區的白德蘭老人打電話求助,說家里衛生間的燈不亮了。白德蘭是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的幫扶對象,年過八旬,膝下無兒無女。隊員們會定期上門為她檢查用電安全,逢年過節送去慰問品,抽時間陪她聊天解悶。白婆婆常說,隊員們就像是她的孩子。
接到白德蘭的求助電話后,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吳昊和陳浩燃馬上趕去她家,發現是衛生間里的老式拉線開關的線斷了。吳昊踩著小板凳,準備將拉線開關更換成面板開關。
在衛生間狹小潮濕的空間里操作很不方便。幾分鐘后,身材高大的吳昊就熱得滿頭大汗。白婆婆便找來蒲扇幫吳昊扇風,還遞上白開水。
開關換好后,白婆婆連聲道謝。吳昊不好意思地抹了抹額頭上的汗說:“沒事沒事,這不過是舉手之勞。”白婆婆卻握住吳昊的手說:“小伙子,對你們來說很容易,對我這老太婆真是比登天還難啊。”
2021年年初,白德蘭老人給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寫了一封親筆信。她深情地寫道:“有求必應,呼之即來。你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從你們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國共產黨為民謀幸福的使命和初心。”
可靠的臂膀 危難時刻顯擔當
● 這么多年過去了,那棵大榕樹歷經風雨依然蒼翠挺拔,它有著粗壯堅實的樹干和牢固發達的根系。像大榕樹一樣,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腳踏實地、無懼挑戰,成為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力量。
從馬世偉到吳昊,這支隊伍在七任隊長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和范圍。現任隊長吳昊的手中有一疊資料,上面記錄著一件件他們與時間賽跑、為生命接力的故事——2011年9月,巴中抗洪搶險;2017年8月,九寨溝抗震救災;2019年6月,宜賓市長寧縣抗震救災;2021年7月,河南鄭州抗洪搶險;2024年2月,湖南湘潭抗冰保電……22年來,他們始終堅持24小時在崗,無論是日常電力搶修、重大活動保電供電,還是承擔重大搶險救災任務,服務隊都主動請纓、沖鋒在前。
2021年7月20日,鄭州遭遇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導致鄭州大部分區域受災,鄭州電力設施受損嚴重。當地搶修力量不足,急需各方支援。
劉源和隊友們主動請纓,作為國網四川電力第一批次搶險先鋒隊成員,于7月22日出發,馳援鄭州。到達鄭州后,他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為橡樹玫瑰城小區應急保電。該小區常住人口是6000多戶2萬多人。
“小區停電停水四天三夜了,我家里有個嬰兒需要照顧,這幾天熬得太艱難。”他們剛到橡樹玫瑰城小區就聽到群眾的嘆息。“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隊員們互相鼓勁。
在接入電纜時,他們發現發電車與配電室距離太遠,電纜長度遠遠不夠。經過仔細查找,他們從小區建筑圖中發現另有一處應急通道。但這個通道里有近一尺的積水,水面漂浮著各種垃圾。隊員們相互攙扶著蹚水往里走,避免滑倒。他們反復檢查了配電室情況,確定還能正常使用,才松了一口氣,立即返回地面,開始電纜接入工作。
經過緊急搶修,7月24日,橡樹玫瑰城小區所有居民樓恢復了外部供電。隊員們準備離開時,眾多居民自發聚集到了小區大門前相送。一位居民說:“就是想送送你們,再說一聲謝謝!”
7月25日22時,劉源接到了新的任務,為已停電5天的鄭州金成中苑小區送電。22時30分,他們抵達金成中苑小區。在車頭燈、手電筒燈的照射下,他們開始施放電纜。“師傅,我來幫忙,人多力量大!”“我們也來幫忙!”小區居民不斷前來幫著拖電纜。
23時30分,開關合閘,電流送出,停電126小時的金成中苑小區燈火通明,整個小區沸騰了。
搶修工作結束后,鄭州市群眾自發歡送國網四川電力援豫抗洪搶險隊。劉源聽到一位大姐感動地說:“你們太辛苦了,來不及喝一口熱水、吃點東西就繼續工作了,向四川人民學習!向四川英雄學習!”劉源很激動,心想:“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和他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自己渾身都有了使不完的勁,有了攻堅克難的勇氣和信心。”
今年春節前夕,湖南遭遇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隊員劉祿、陳浩燃主動響應,風雪兼程,輾轉1400多公里前往湘潭參與抗冰保電。在統籌安排下,他們負責支援湘潭供電公司九華供電所搶修工作。2月8日農歷臘月二十九,16時,他們和九華供電所員工一起趕到響水鄉星沙村走馬二臺區。經查勘,他們發現村民吳大娘家的接戶線被倒伏樹木壓斷了。要搶修的地方位于一個小山坡上。山道上鋪滿樹葉枯枝,泥濘不堪,濕滑難行。
劉祿、陳浩燃二話不說就往山坡上爬。經過一個小時的搶修,吳大娘家的電燈重新亮了,電視有了畫面。吳大娘跑出屋拉著劉祿的手,說什么都要讓他們留下來吃飯:“這么冷的天,吃口熱飯再走吧,你們太辛苦了!”
婉言謝絕了吳大娘,劉祿他們又趕往桐塘村蓮花臺區,那里還有4戶村民盼著來電。在村民李達家附近,他們發現冰雪導致電桿傾倒,于是決定鋪設臨時照明線路,先解決李達家春節期間的用電問題,節后再由當地供電所員工上門恢復重建。40分鐘后,李達家里恢復了用電。李達激動地說:“這個年,可以過好了!” 李達的話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了在這冰天雪地的夜晚,一束明亮的燈光是多么重要。為了這束光,他們愿意當“風雪夜歸人”。
在持續6天的抗冰電力搶修工作中,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聯合九華供電所快速處理故障27項,完成響水鄉桐塘村、星沙村等搶修復電任務。
微光成炬,星火燎原。一個人可以帶動一支隊伍,一支隊伍能夠輻射一個群體。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不斷完善工作方法,編制結對幫扶、社網共建等8類服務指導書,開展捐資助學幫困、社會電工培訓等志愿服務,幫扶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吼村等8個村開展電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形成電力共產黨員服務隊4900多支,隊員總數近11萬名,推動個體先進向群體先進拓展升級。(陳怡)
來源:國家電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