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三年 四川片區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4年10月12日07:3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片區發生了哪些變化?

  “確認了!拍到的就是我們的老朋友。”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縣管護總站傳來好消息,管護總站于今年3月拍攝到的兩只求偶大熊貓,被確認是放歸大熊貓“淘淘”和“華妍”。該站保護管理股股長何流洋說,這是國內首次拍到兩只放歸大熊貓相互求偶行為,證實大熊貓野化放歸促進孤立小種群復壯這一探索取得階段性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2021年10月12日,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從高水平保護生物多樣性到人與自然高質量協同發展,大熊貓國家公園充滿盎然生機。

  建設管理之變

  有序保護修復大熊貓棲息地

  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處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秦嶺山系,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總面積2.20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區面積最大,達1.93萬平方公里。

  面積大,山系多,加上一些人為因素,大熊貓棲息地被分割為多個獨立板塊,導致野生大熊貓被隔離為多個局域種群。“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是大熊貓種群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部分生存在‘孤島’的野生大熊貓局域種群,仍有滅絕風險。”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科研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改善大熊貓的棲息環境,為野生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創造條件尤為重要。

  首先是給大熊貓國家公園厘清“邊界線”,減少人為打擾。

  “您已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請注意保護野生動物。”當有人經過國家公園邊界即發出語音提示,行人手機上還會收到手機短信提醒。提供該功能的,是今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經過驗收的界樁。

  今年3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率先在各國家公園中完成打樁定標。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累計設立界碑、界樁、功能區樁3646個。界樁與數字化管理系統連接,助力國家公園智慧化管理。

  其次,建好開展保護工作的基礎設施載體。3年來,四川片區共新(改)建保護站點44個,建成巡護道路61.4公里、維護維修巡護道路400余公里。“人退貓進”,按此原則,越來越多指引、提示、警示、禁止等標識標牌,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交通道路等地豎立。

  在此基礎上,生態保護修復有序進行。自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四川片區累計修復拖烏山、泥巴山、二郎山等重點生態廊道區域棲息地8.03平方公里,使“熊貓孤島”得以連接成片。通過栽種大熊貓喜食竹種等方式,修復大熊貓棲息地26.56平方公里。

  生態逐步恢復,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據統計,自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試點以來,四川片區重點區域內大熊貓數量增加50只,大熊貓野外年遇見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現有野生大熊貓1227只,占國家公園總數的91.6%。目前,四川仍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

  “傘護”作用更加彰顯,大熊貓的朋友們亦頻頻現身。據悉,自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試點以來,四川片區共記錄新物種18種,其中植物14種、動物4種,有效保護川金絲猴、牛羚、小熊貓、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在內的超萬種野生動植物。

  科研監測之變

  加速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

  “拍到雪豹了。”10月8日8時,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技術部負責人的電腦上,接收到一條“紅外相機抓拍到事件”的提示。回傳畫面顯示,在大邑一處海拔3650米的山腰,一只雪豹正湊向鏡頭“自拍”。

  拍下并傳回這個畫面的,是今年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大邑管護區安裝的無線自組網紅外相機。

  大熊貓國家公園大邑管護總站副站長曾澤軍介紹,該相機具備野生動物實時監控、傳回的功能,相較于傳統紅外相機需定時上山取回內存卡,它的安裝,不僅減輕了巡護員的工作強度,更能為國家公園的前端保護提供及時保障。記者了解到,到今年底,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將累計安裝無線自組網紅外相機140余個。四川片區全域,該監測“神器”的安裝也在陸續鋪開。

  完善巡護監測設備設施,強化管護力量,是保護片區內生態系統和同域物種的重要手段。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及時發現地類變化情況,結合無人機、影像對比等手段,摸清變化圖斑信息,常態化開展疑似問題圖斑核查,四川片區正加速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截至目前,四川片區已布設監測樣方1086個、紅外相機監測點位7830個,收集數據730余萬條。

  監管巡護已成體系。通過在四川片區劃定網格106個,設置固定巡護線路663條,2023年累計巡護21萬余人次、巡護總里程達11.82萬公里,逐步實現大熊貓野外種群精細化管理、數據化保護。

  科學研究,是夯實大熊貓種群穩定繁衍生息的關鍵。通過創新整合繁殖、激素、遺傳等指標,四川逐步建立起系統的大熊貓放歸成效評價體系。位于雅安滎經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相嶺片區,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大熊貓野化訓練基地。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放歸11只大熊貓,全部在四川,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

  社區發展之變

  “公園”里的人成為“參建者”“受益者”

  “國家公園的發展不只是棲息地保護,讓‘公園’里的人成為‘參建者’‘受益者’同樣重要。”省林草局社會協調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在社區共管機制建設、生態保護補償、綠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創新試點。

  首先,讓社區群眾與野生動物為鄰更安心。截至目前,四川片區已實現20個縣(市、區)全覆蓋開展野生動物致害投保補償,累計理賠1.4萬余件、賠付超過811萬余元,野生動物肇事有“兜底”保障。

  其次,以產業為牽引促發展。2022年3月,首批原生態產品備案獲得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特許經營授權,依托大熊貓國家公園及其周邊優質的生態,產品有了“身份證”,通過不斷強化生態特色產品的培育和推廣,原住居民的收入將更加可觀。德陽片區的紅白豆腐、成都片區的川熊貓筍、廣元片區的蜂蜜、阿壩片區的大櫻桃……原生態產品年銷售額已達3000余萬元。

  自然教育讓周邊社區越來越“熱鬧”。2022年以來,四川片區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訪客總量超400萬人次。此外,原住居民成為保護管理的主體。通過優先吸納大熊貓國家公園及周邊居民從事野外巡護、資源監測、自然宣教等工作,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強化了幸福感、獲得感。

  “需要保護與發展兩條腿走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為指導,統籌國家公園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