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大熊貓為鄰 四川落衣溝村探索“新解法”
●走訪地點:廣元市青川縣
●挖掘變化:看社區發展及科普宣教之變
從廣元市青川縣青溪鎮出發,汽車沿著唐青線向北行駛約5公里,一塊標志牌映入眼簾,上面寫著“您已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這里還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繼續前行,在峽谷與河床之間的公路兩側,農家樂、民宿、自然教育中心等招牌透露著,這里仍有人類活動。
這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內唯一的行政村——落衣溝村,當地村民世世代代與大熊貓等野生珍稀動植物為鄰。
40多年前,這里還是村民“靠山吃山”的伐木場。40多年后,落衣溝村已蛻變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探索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生存之道。
吃“旅游飯”:“95后”“逆行”返鄉
2020年正月,25歲的楊東旭決定,辭掉大城市的工作,留在老家落衣溝村,將自家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小院,自己當老板。
這個決定讓他爸媽心里打起了鼓。當時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還處于試點階段,未來唐家河和落衣溝村會如何發展,是否能吃“旅游飯”,一切都懸而未決。25歲正是拼事業的年紀,此番楊東旭選擇“逆行”返鄉,并不被多數人看好。
楊東旭萌生該想法并非一時沖動。他還記得20多年前在村莊度過的童年時光:這里山清水秀,大多數村民過著農耕生活,河谷、山坡是小伙伴們奔跑的場地,時不時還有金絲猴、果子貍等動物來“串門”。
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落衣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勇在村里帶頭吃起“旅游飯”。十幾年前,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客房,辦起農家樂,但一直做得不溫不火。這與當地缺乏完善的旅游配套設施有關。
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落衣溝村被劃為入口社區。根據規劃方案,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發展生態體驗產業,將配套種種扶持措施。
在楊東旭裝修民宿時,村莊也在“翻修”。全村安上路燈,修復村中的碎石路,農家樂、民宿安上帶有“大熊貓國家公園”統一樣式的圍欄和招牌,村里隨處可見野生動物模型和指示牌。
今年,落衣溝村在野生動物頻繁露面的地方“上新”3座吊腳樓哨棚,游客觀測動物更方便,視野也更清晰。“能隨時隨地觀測野生動物,是咱們村最大的吸引力。”楊勇說。
“近幾年,我們加大動植物保護宣傳力度,將全村護林團隊擴充到36人,避免人獸沖突和森林火災發生。”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科負責人表示,野生動物與人始終保持和諧共存的距離,其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大了。
“可以明顯感覺到,這幾年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了。”楊勇介紹,如今,他家客房數量從不到10間逐步擴充到20多間,客房形態也從單一的標準間延伸到山景房、家庭套房等,年收入能有十多萬元。
2023年7月,楊東旭一家人打造的“古橋別院”正式營業。這個“95后”在民宿設計上注入更多想法:只有10套房間,但通過精致的裝修、隨處可見的庭院生活元素提高客房單價。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古橋別院”一房難求,7天營業額超過5萬元。“我們計劃拓展自然教育、會務接待等業務,相信未來會更好!”楊東旭說。
生態養蜂:不影響生態還能增收
落衣溝村也有不吃“旅游飯”的村民,蒲剛是其中之一。他家所倚賴的,是中華蜜蜂養殖。
寒露已過,今年唐家河蜂蜜的采收早已結束,蜜蜂進入漫長的冬歇期。不過,蒲剛每天還是會看看擺放在后院的100多箱蜜蜂,觀察蜂群成團情況,預防蟲害、做好通風換氣等,為來年產蜜做準備。
“這是全家最大的收入來源。”蒲剛介紹,今年夏天,他家養殖的200多箱蜜蜂共產蜜2000余斤,按近50元每斤的收購價來算,產值超過10萬元。放眼全村,楊勇算了筆賬,“現在有60多戶村民養殖中蜂,總共近5000箱,平均每戶每年可增收3萬至5萬元。”
楊勇介紹,一直以來,蜜蜂養殖是唐家河的優勢產業。一方面,養蜂幾乎不影響生態環境,不易被野生動物破壞;另一方面,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生長有黨參、刺五加、枇杷等300多種優質蜜源植物,以此為蜜源所產的蜂蜜品質好、營養價值高,能賣出好價錢。
在養蜂淡季,蒲剛會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做護林員,這份工作一年能給他帶來近萬元收入。平時,四川省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還會組織生態管護、自然教育方面的培訓,培養村民各方面的技能。
“大家心里都清楚,日子紅火的前提是保護好生態。”站在剛裝修好的山景房陽臺上,楊勇話語里充滿自豪。交談間,幾只羚牛在遠處山谷間跳躍,又很快消失在一片綠色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