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深潛實現(xiàn)跨越發(fā)展
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彰顯深潛實力
8月18日船時13時許(北京時間11時許),深藍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龍?zhí)枴贝钶d科學家許學偉、潛航員齊海濱和張奕完成航次首潛,這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臺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钡牡?00次下潛。
金黃的海星、長著黑色珊瑚的海綿……這次下潛,“蛟龍?zhí)枴睅Щ亓丝茖W家們夢寐以求的深海“禮物”。
據(jù)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當天的下潛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進行,主要任務是觀察及拍攝海山山坡到山頂?shù)暮5咨锓植迹杉铩⑺w、地質樣品和環(huán)境參數(shù)數(shù)據(jù),并全面測試潛水器的各項功能。
8月19日,“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搭載潛航員傅文韜、趙晟婭以及來自哥倫比亞的科學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第2潛次作業(yè),這是“蛟龍?zhí)枴笔状未钶d外國科學家下潛作業(yè)。
從事海洋生態(tài)保護研究的安德烈斯說,此次下潛是他最寶貴的人生經歷,船上各個團隊的成員都給予他大力支持。“中國的潛航員不僅精通潛水器駕駛,還是海洋生物專家,他們帶領我辨認了很多海底生物,采集到長度近半米的海參等代表性樣品,我們高效完成了科學目標。”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按照“數(shù)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總體安排,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局組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實施。預計海上作業(yè)時間45天,共搭載60名隊員,其中包括來自哥倫比亞、葡萄牙、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家的8名外籍科研人員。中外科學家計劃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龍?zhí)枴边M行18次下潛作業(yè),圍繞海山這一深海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開展調查。
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表示,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是中外科學家攜手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寶貴機會。大家來自不同國家,擅長海洋生物、地質、生態(tài)等不同領域,但都在交流互鑒中推動了彼此的研究。
據(jù)介紹,“數(shù)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組織全球6大洲、39個國家、64個機構的專家共同發(fā)起。該計劃是聯(lián)合國“海洋十年”批準的第4批“行動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學計劃,也是我國迄今獲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學計劃。
深海探測持續(xù)攻關
2009年8月首次在長江江面完成下潛測試,2012年7月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完成7000米級海試,2017年進行全面技術升級,今年上半年首探大西洋并創(chuàng)下“九天九潛”新紀錄,如今順利完成第300次下潛……“蛟龍?zhí)枴币言谔窖蟆⒂《妊蟆⒋笪餮蟮暮5琢粝伦阚E,彰顯中國深潛的實力,實現(xiàn)“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夙愿。
“經過15年的攻堅探索,我們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蛟龍?zhí)枴鳂I(yè)模式和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培養(yǎng)出一批專業(yè)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保駕護航。”“蛟龍?zhí)枴睗摵絾T齊海濱說。
從“蛟龍?zhí)枴钡健吧詈S率刻枴保俚健皧^斗者號”,中國在載人深潛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遵循嚴謹?shù)目茖W發(fā)展路線,經過持之以恒的團結奮斗,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深海裝備研發(f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奮斗者號”是中國第一臺到達全球海洋最深處開展科考和作業(yè)的載人潛水器。2020年,“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為10909米,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也實現(xiàn)了首次在萬米海底的視頻直播互動。
2022年到2023年,“奮斗者號”完成了首個環(huán)大洋洲科考任務,下潛的地點包括克馬德克海溝、迪亞曼蒂納海溝和瓦萊比海溝,這個航次總共下潛63次,刷新了單個航次下潛次數(shù)的紀錄,其中4次下潛深度超過萬米。這一航次也開啟了“奮斗者號”國際合作的新征程,有多名外國科學家參與了這次下潛。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說,4年來,“奮斗者號”已累計完成了230次下潛,其中深度超過萬米的有25次,讓32人到達了萬米的海底開展作業(yè),持續(xù)刷新著萬米下潛人次的紀錄。同時,這些成功的下潛也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數(shù)據(jù)和樣品,為推動全球深淵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奮斗者號”下潛所展示的深潛技術積累來自于“蛟龍?zhí)枴焙汀吧詈S率刻枴保?臺潛水器的累計下潛已超過1100次。近3年來,全球一半以上的載人深潛任務是由這3臺載人潛水器完成的。
面向未來,葉聰說,中國的深海探測會在兩個方向繼續(xù)攻關。一是譜系化,實現(xiàn)對更多的海域、其他的深淵甚至冰下的海洋開展應用延伸,展示更大規(guī)模的集群組網作業(yè)能力。二是體系化,構建從空天到水面、從水下直至海底的立體探測、作業(yè)和開發(fā)裝備體系,提升對整個海洋系統(tǒng)的感知和管控。
(綜合本報及新華社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